最初開始寫東西就是為了賺稿費,現在寫東西就是為了讓夢想起飛!
胡若雲的理想是做一個職業記者、編輯,夢想「以筆代劍,仗劍江湖」。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部分課程胡若雲都感覺學得還可以,平時上課、完成作業也比較認真努力,十一月份進行了第一次考試,他考了一個年級第四、班級第三,在毛娜跟前很是嘚瑟了一回。
——這是他上學生涯中考得最好的成績,上天不會辜負每一個努力的人。
老五崔水根給他講的「鬼故事」經過整理改編後投給了《故事匯》,也真的發表了,署的是他們兩個人的名字,收到稿費12.7元。
胡若雲公事公辦地給了崔水根6塊3毛5分錢,崔水根還要推讓,胡若雲一本正經地說:「老五,這是你應得的一半收益,又不是白給你的。」
崔水根這才接了。
江北大學分南校區和北校區兩個部分,南邊是理科區,北面是文科區,兩個校區中間隔着一條穿城而過的金水河,每到周六周日,河北岸都會自發形成一個市場,賣印有「江北大學」字樣的信封、信紙的,出售書刊雜誌、文化用品、工藝禮品的,還有售賣辯不請真假的古玩、錢幣的……反正是很熱鬧。
進入十一月份,江北的天氣也就逐漸冷了,沿河市場也多了一些賣冬裝、棉衣的。
「未來」的記憶里,班裡有四個同學沒有繳第二學年的學費,其中一對是來自南陽市同一所中學的小情侶,兩個人用他們三千多塊錢的學費買下了計算機系一個學長(也是老鄉)的一台電腦,理論帶實踐,跟着學長學得很是紮實,還沒有到畢業的時候就被濟南一家單位招走了,月薪八百(在那個年代,絕對是一個高待遇),他的學長也早早被一家通信公司提前簽下了。
還有兩位同學是老鄉,他們用兩個人的學費販了一批棉鞋墊,一塊錢三雙進貨,夜市擺地攤一塊錢一雙賣出去,利潤達到了200%。一個冬天兩個來回下來,不到四千塊的本錢就翻到了一萬多。
胡若雲悄悄到沿河市場看了一下,冬衣、棉鞋都有買的,賣棉鞋墊的還真的沒有!到附近的都市村莊也轉了一圈,同樣沒有看到有棉鞋墊賣!
又到火車站的地下商場看了一遍,發現有批發那種鞋墊的老闆急得上火:這種東西理論上是百分之一百多的利潤,但要是出不了足夠的量,就沒有那個正兒八經的商販能看到眼裡,而做為批發商,他們必須批量出貨才能盤活資金,形成良性運轉。
現在的情況就是批發和終端之間缺了銜接。
「預見」真好!
周六早上,胡若雲拉着老五崔水根商量:「老五,有個生意做不做?保准賺錢!」
崔水根先是一臉渴望:「做!」後來又臊眉耷眼地低下頭:「可是,三哥……我一個月就八十塊錢的生活費,連飯都吃不飽,拿不出來本錢吶?」
胡若雲說:「我出錢,你出力,利潤平分,干不干?」
崔水根一口應承下來:「那還有啥子說的嘛,要得!」
說干就干,胡若雲帶着老五來到北門附近的農業銀行,在櫃檯上取了3000塊錢,揣着錢直奔火車站的地下商場,看着幾家店面堆積如山的鞋墊,崔水根眼睛都看不過來了。
選了一個老闆胖胖的、面相看起來比較憨厚的店鋪進去。
胖老闆愁眉緊鎖,看兩個半大孩子進來,衣着也普通,以為就是來零買的,簡單招呼一聲:「要幾雙啊,五毛錢一雙。」
胡若雲和他搞價:「老闆,我們要的多能便宜不?」
老闆不為所動:「我是做批發的,你要十雙八雙也就這個價。」
胡若雲循循善誘:「我說的就是批發!」
胖老闆的臉上生動了起來:「小兄弟,你要是批發的話,500雙起,按一塊錢3雙給你,1000雙起,給你按3毛錢一雙,5000雙以上給你按兩毛8分錢一雙……」
胡若雲打斷他:「老闆,我要1萬雙,兩毛錢一雙,行不行?」
老闆吸一口氣:「小老弟,你給的是我的成本價,這個真的不行!最低兩毛五一雙!
面上說我還掙5分錢,實際上刨去各項成本,基本上就是一個不賠不賺!」
胡若雲以退為進:「那這樣,我要一萬兩千雙,就按你說的這個價,但你得給我送貨,運費你出,要是還不行的話,我再去別家看看。」說着作勢就要出去。
櫃檯里的老闆娘出來了:「別急着走啊兄弟,再聊聊……」
這種情況下基本上就沒有啥問題了。
櫃檯上先付了2000塊錢,12000雙鞋墊紮成六個大包裝上兩輛三輪車,貨物送到地方,餘下的1000元貨款讓送貨的人帶回來。
胡若雲早就在學校附近的路砦村用90塊錢一個月的價錢,租了一戶人家一樓原來裝雜物的房間,房子常見不見陽光,一般人不租,但做倉庫卻非常合適。
貨物送到,兩個送貨的又幫着胡若雲和崔水根抬進去,胡若雲把餘下的1000塊錢貨款交給他們,錢貨兩訖。
崔水根看着六個大包對胡若雲說:「三哥,咱進的可真便宜啊!」
胡若雲說:「光念便宜可不行,咱得賣出去才能換成錢!」
兩個人出去找個小店吃了點飯,又回到倉庫接着合計。
胡若雲說:「老五,下面就得看你的了,回到學校找常和你打籃球的兄弟,最好都是農村出來的,告訴他們咱這裡的情況,讓他們幫着咱們往學校周圍的小商店配貨,一雙六毛錢出去,咱給他提1毛錢……爭取兩個周末把這些貨全出去!我再踅摸着其他掙錢的路子。」
崔水根信心滿滿:「放心三哥,就這個價格,咱給哪個店裡送他們都會要的!我知道吶些村子裡有夜市,晚上我再帶人轉一遭,給那些擺攤的人說說,擴大咱們的出貨規模和出貨渠道!」
不管是再大的城市,總是有窮人也有富人。在江北大學有很多富家子弟,但也有很多和崔水根、胡若雲一樣的來自農村、窮人家的孩子。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崔水根一聲招呼,竟然聚集了二十來人幫着出貨了,他們騎着借來的自行車,把大包的貨物分成小包馱着,劃分區域後到學校周圍的商店掃街式地上門推銷。
六毛錢一雙的價格確實便宜,這些商店進了之後轉手以1塊2到一塊五一雙往外賣,利潤率達到了100%以上,還有幾個同學乾脆自己拿了一批貨,到夜市上或者串着宿舍上門推銷,賺取更高些的利潤。
甚至還有人逃課出來掙錢,這種行為被胡若雲發現後嚴厲制止了。
正像胡若雲計劃的那樣,五天之後,12000雙鞋墊全部賣了出去,一雙六毛錢,刨去兩毛五分錢的成本和一毛錢的配送費,一雙淨掙兩毛五(倉庫租賃費暫時未計),一共掙了3000塊錢,幫他們送貨的一幫子同學每人賺了一百多到二百塊錢不等。
幾個自己渠道拿貨、終端銷售的同學賺得更多一些。
崔水根勢氣高漲:「三哥,這錢咱倆先不分,咱們再進一回貨!」
評論 0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