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90之改寫人生 32: 第32章:买拖拉机,全新的开始
0%
墨書 Inktalez
  再有不到半個月,學校就要放麥假了。 0
 
  不知道是受去年惡劣天氣的影響還是大家都有錢了,今年的麥收比以往快了很多,鄉農機站的那十來台「大剪刀」式的收割機一下子成了搶手貨,三十多個村爭着搶着要用。 0
 
  鄉農機站負責人看到今年形勢一片大好,又緊急從縣上調撥了二十幾台過來,才算稍稍緩解了農民爭搶的狀況。 0
 
  快到收麥子的時候,胡若雲和老爹、二叔提議買一台拖拉機。 0
 
  二叔很眼熱后街一家剛買的手扶拖拉機,都跑到人家看了好幾次。 0
 
  這東西不用餵草料也不用飲水,只要加上柴油就能跑,能碾麥子、能拉車,據說還能犁地!說起來真是一個好玩意兒。 0
 
  可這個鐵傢伙也是真的很貴,他自己一家一下子拿不出來三千大幾的錢吶,也意意思思想着和自家親哥哥商量着兩家合夥買一台。 0
 
  但胡起華的思想要保守的多,他不放心地說:「那東西三四千塊錢,咱就收麥、秋收、秋種用一下,平時也用不着啊,咱們兩家錢也不是多的花不完……」 0
 
  胡若雲接過話:「爹,賬不能那樣算……咱把拖拉機和犁頭、拖斗一起買了,秋天犁完咱自家的地也可以給別人犁啊,我聽說高橋鎮都是這樣,幫人家犁一畝地收20塊錢,比套牲口犁的深得多,還快,一天能犁十幾畝,一天就能賺下兩三百塊錢,咱們的成本就是柴油和人工。」 0
 
  這個賬一算,老爹的心思也有點鬆動了,但還是懷疑:「會有人花錢用那玩意兒犁地?」 0
 
  胡振華接過話:「咋不會,你看去年咱們村就你們家用了收割機,再看今年差不多家家戶戶都用了。」 0
 
  胡若雲又說:「等收完秋,種完麥子,你和二叔就開車拉上拖斗去給鄉上的磚瓦廠送磚,現在蓋新房子的人越來越多,磚瓦廠都送不及,用拖拉機送一次拉的多還跑得快,我聽說人家牛車拉一天都能掙十五塊錢,咱們用拖拉機肯定比他們掙的多,一個冬天也能賺下一兩千塊……咱們自己家的地種起來也省力方便的多了。」 0
 
  胡起華不識字不代表着不會算賬,兒子這裡啪啪一說,他們弟兄倆也已在心裡估算了個差不多。 0
 
  兩個人都下定了決心:買拖拉機! 0
 
  可還有一個大難題:錢不夠啊! 0
 
 
  胡若雲又出主意:「有了手扶拖拉機,咱兩家的驢和牛基本就用不上了,乾脆都賣掉算了。」 0
 
  胡起華、胡振華琢磨了一下,覺得也是這個道理,哥倆又頭碰着頭合計了半天,最終下定了決心:賣掉牲口,買台手扶拖拉機! 0
 
  收完麥子、交了公糧,兩家留夠口糧,狠狠心把壓倉糧一下子都賣了,又趁着一個大集把兩家的驢和牛都牽了過去,經過討價還價,最終,胡若雲家的驢賣了620塊錢,二叔家的牛賣了930塊。 0
 
  終於湊夠了買拖拉機的錢,村長趙滿銀熱心地過來幫着參謀、指劃,三個人一起搭班線車去了縣城農機局的農業機械銷售點,花了四千多塊錢一次性把機載犁頭、拖斗、收割機買了,村長駕駛着都拉了回來。 0
 
  4000多塊錢可不是一筆小錢啊。 0
 
  這個時候的拖拉機整個胡家莊一共也沒有幾台,窮了半輩子、慫了半輩子的胡起華、胡振華弟兄倆下血本買拖拉機的事在村里幾乎成了爆炸性新聞。 0
 
  拖拉機開回來,院門太窄,進不到院子裡,街坊鄰居幫忙,又張羅着把大門連門框直接都拆了下來。 0
 
  嘎嘎新的拖拉機一身紅漆,就停在胡若雲家的院子裡,上面裝着12馬力的柴油機,鋼板鐵皮焊的拖斗能頂好幾個板車寬大,拖斗里裝着雙鏵、可以掛載在拖拉機上的鋼鐵犁頭和收割機!傑子哥、奎二爺、衛紅叔……很多街坊鄰居都過來瞅稀罕。 0
 
  一群孩子們更是爭搶着要往駕駛台上坐,嘴裡還「亢亢亢亢」地模擬柴油機轟響的聲音。 0
 
  大概是受去年胡家「未雨綢繆」的影響,大人們觀摩的同時心裡也在尋思着是不是自家也勒緊腰帶買一台。 0
 
  傑子哥小聲打問這鐵傢伙多少錢?配套的拖斗多少錢?犁頭多少錢? 0
 
  有了收割機,麥子收的特別快,加上掛載的車斗又寬又大,拉一車能頂上板車拉三四車的量,寬厚的膠皮輪子輾軋在麥地里又快又穩,根本不用擔心傾斜、翻倒。 0
 
  別人家的麥子還在往打麥場拉麥杆的時候,胡若雲和他二叔家的麥子已經收完了:平時要分好幾次才能碾完的麥子,今年兩場就碾完了,這鐵傢伙實在有勁,麥子鋪那麼厚也不用擔心它拉不動石滾子! 0
 
  看着胡若雲家拖拉機拉着石滾子在厚厚的麥杆上飛快地一圈一圈地碾軋,再看看自家兩頭騾子拉着石滾子吃力地在麥場上轉圈,伍德子女人眼睛都是紅的,不時恨聲恨氣地指桑罵槐地吵自家幾個累得要死要活的孩子。 0
 
  沒人理會這個氣人有笑人無的賴女人。 0
 
 
  這天晚上,傑子哥來找胡起華和胡振華:「大爺,俺家碾場能借着使一下你們家拖拉機不?」 0
 
  傑子哥在村里獨門獨戶,他爹去世的早,傑子哥剛結婚那年又沒了娘,這些年兩口子既要管三個娃又要種地,日子也是緊巴巴的。 0
 
  現在收麥子,孩子太小,也沒有老人帶,傑嫂子就幫不上地里的忙,只有傑子哥一個人忙活。 0
 
  眼看着別人的麥子都拉到了場院裡,就等趁個好天碾軋了,可自家的麥子割倒了還在地里舖着,心焦的很。 0
 
  兩口子實在沒有辦法了,才硬着頭皮求告到了胡若雲的爹和二叔那裡。 0
 
  想想自己兩家這麼多年的艱難,胡起華和胡振華沒有商量就一口應承了下來。 0
 
  第二天一大早,胡若雲的老爹和二叔胡振華加上傑子哥,三個人不到一上午就把傑子哥家的六畝多麥子全都拉到了場院裡,又用了不到半天功夫就給他碾好了。 0
 
  接着趁着好風,麥子揚掃乾淨、天還沒有黑透,又裝好袋子拉到囤子裡。 0
 
  傑哥撕拽着,硬扯着給拖拉機加滿了柴油,又要留兩個大爺在家裡吃晚飯,胡起華、胡振華說啥也不干。 0
 
  傑嫂子看着頭天還作難的要死的麥子今天一天就收完了,激動的直掉眼淚,讓六歲的大女兒看着四歲的妹妹,又把兩歲的兒子交給傑子哥,發好了面,貓在廚房裡炸了一大盆子油饃分成兩份端到了胡若雲和二叔家。 0
 
  人性善,人情就這樣一點一點攢下了。 0
 
  忙完了自家的地,胡起華幫着胡若雲的舅舅、姥爺把田裡的麥子收到了家,二叔也幫着把二嬸娘家的麥子收了。 0
 
  村里大多數人家麥子剛收完的時候,胡起華、胡振華弟兄兩個已經和鄉上的磚瓦廠說好了給下面送磚的事,送一車四塊五毛錢,一天一結。 0
 
  第一天開工,弟兄兩個連裝帶卸,竟然拉了整整六車,算下來合一個人掙下十三塊五毛錢!雖然確實是累,可心裡舒坦啊。 0
 
  更主要的一方面,這是弟兄兩個第一次不靠那兩畝土地掙下的錢! 0
 
 
  收工很晚,老哥倆破天荒地的下了一次館子,在鄉上的食堂叫了兩碗羊肉麵,美美地開了一次洋葷。 0
 
  ——對兩個人來說,這不是單單的十幾塊錢,更是兩個人、兩個家全新的開始! 0
 
  PS:人口計劃是1982年才定為基本G策,我們這些70後兄弟姐妹都特多,那個時代都窮,農村更甚。 0
 
  中原人不像東北一樣睡炕,但幾乎家家都沒有足夠的床,夏天還好說,寒冷的冬天就不行了,於是「鋪」就應運而生。 0
 
  「鋪」一般就為地取材,將玉米稈、麥稈、谷杆打成小捆(我們俗稱為「個」),再把麥草個、玉米個靠牆角碼成長寬適度的垛,不靠牆的兩側在地上釘上粗大的木撅子圍成柵欄,防止捆散垛塌,然後再在上面鋪一層麥秸,放上褥子、被子……睡人的「鋪」就成了。 0
 
  整個過程稱之為「打鋪」。 0
 
  晚飯時奶奶會在爐膛放上半塊土坯或磚,睡覺時熱烘烘的用破布包了放在鋪上腳邊當熱水袋。 0
 
  睡「鋪」的好處是身下鋪着厚厚的麥草、穀草,可以抵擋冬夜的嚴寒,不舒服的是被窩裡經常跑的都是草,還容易生虱子。 0
 
  在記憶中,我上小學四五年級時睡的還是「鋪」。 0
 
  如今,別說城裡,老家農村也大都睡上了席夢思。當年為我打鋪的父親已是頭髮斑白,奶奶已過世數年。 0
 
  但在夢裡,我仍常常睡在「鋪」上。 0
 
 
目錄

評論 0

閱讀設定

文字大小
-
18
+
  • Amy
  • Mary
  • John
  • Smith
  • Ed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