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若雲班裡的班長高慶山是高橋鎮高橋村的,他們班裡還有一個叫高翠紅的同學和他同村,因為是當地「土著」,兩個人都沒有住校,大家經常看到高慶山騎一輛二八大槓馱着高翠紅上學、放學。
後來同學們中間就傳開了,說高慶山和高翠紅初中就是同學,兩個人早在初中時就經雙方家長撮合訂過婚了!
這「小兩口」根本沒有想過考大學,他們就是想拿個高中畢業證,再通過在江城市某企業做領導的高慶山的叔叔,直接入職進廠當工人。
這個時候的工人是「商品糧」,是無數農民子弟的渴望和嚮往。
這個時代,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影響了人們對教育的認識和理解,「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掂手術刀的不如拿賣肉刀的」之類讀書無用論調甚囂塵上。
這個時候,農村的父母都是認為,跳龍門、上大學只是少數人的「傳說」,為兒女安排好人生大事,才算是務實、本分,也是做為父母「功成身退」的根本。
在這個時候的農村,如果爹娘過了四十歲,自家孩子還沒有訂親,是一件讓人非議的事情。
快放暑假的時候,彪哥坐班線公交車來找了胡若雲一趟,還在胡若雲這裡住了一晚,因為是周六,宿舍里也沒有其他同學了,兩個人聊了一夜。
彪哥帶來的幾個消息讓胡若雲很是震驚:趙洪濤和李向前都退學了!
彪哥說,趙洪濤的爸爸通過洪濤在信用社上班的表舅姥爺,找了安南縣農村信用社的辦公室主任,在信用社給趙洪濤安排了一個工作名額,讓洪濤到平橋信用社東平分社當了一名合同工,他的學籍還在六中保留着,只要兩年後拿到高中畢業證,就可以在農信社轉成正式工、辦成城鎮戶口。
李向前則是在村里當會計的老爸和安南縣相關部門搭上了關係,準備讓他在今年冬天入伍當兵。
在上一輩人的眼裡,上大學太難了,與其賭一個三年高中畢業後的未知,不如計劃一個看得見的未來。
胡若雲問:洪濤和向前都同意了?
彪哥回答:為啥不同意?這安排不是挺好的嗎?
胡若雲又問彪哥:你和江秋瑩有沒有什麼進展?
彪哥語氣依舊淡然:我已經想開了,咱們都還小,過去的都過去了,我現在都沒有一點那方面的想法和意思了。
看胡若雲無語,彪哥又說:「家裡也催着我相親了,是鄰村的,初中畢業,據說長得不錯、家庭條件也比我家好,看我上了高中,都願意我,就等着我啥時候過周末回去『見面』了。」
胡若雲問:「那你是咋想的?」
彪哥無所謂地回答:「還能咋想,只要見面時人家願意我就沒啥意見說的。
洪濤、向前學習那麼好都不上學了,就我這水平指定是考不上大學的,早點定了親,了結了爹娘的心愿,高中畢業就結婚,聽村里出去打工的人說,他們一個月都能掙四百來塊錢……」
胡若雲知道,這是農村里在這個時代的思想意識變革。
班主任王老師出事了!
共青團江北省主辦的《江北青年報》頭版頭條刊發了一篇題目為《教輔背後的利益鏈條》的文章,細述了小學到高中十一年裡學生都要統一購買教育部門指定的種種教輔資料。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細數起來,這些資料竟有數十種之多!
而這些所謂的教輔,學生們真正用得到的了了無幾,其中最貴的一本讀物內容一看就是東拼西湊起來,當中錯別字百出、印刷也是粗製濫造,但就這一本價格就高達六元。
……
文章中指名道姓地說教育主管部門、教輔發行單位、更上級的編撰和出版單位……都是這個鏈條上的重要一環!
《江北青年報》雖然比不上日報的發行量和影響,卻也是一家省級媒體,辦報風格頗有青年人報之風,也是各中學、大學必訂的刊物,頭版頭條上這篇《教輔背後的利益鏈條》在全省引起極大反響,更是在安南縣乃至冀南市引起軒然大波!
因為這篇文章引用的很多數據和例子就是冀南市的,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冀南市安南縣第八高級中學的代課老師王洪劍!
風暴的後面,小道消息漫天飛,學校的老師都在傳冀南市、安南縣為首的多個部門惱怒不已,據說有的人還在辦公室摔了杯子,質問:
他是怎麼想的?他是誰啊?
他憑什麼管?他管的了嗎?
他想幹什麼?
並聲稱要將王洪劍這個害群之馬清出教師隊伍!
雖然還沒有公開的處理結論出來,但小道消息讓和王老師關係不錯的同事們替他擔心不已:王老師這個代教估計是幹不成了!
胡若雲好幾天都沒有看到王老師了,他們的語文課也暫時由三班的韓佑奇老師代着。
直到半個多月後,王老師才終於又回到了學校,但臉上儘是滄桑和憔悴,講課也沒有了往日的精神和神彩。
後來,大家都聽說王老師背上了一個「嚴重警告」的處分!
據說,快退休的鄭直校長實在是不忍心看這個年輕人被辭退,毅然決然站了出來,兩鬢蒼蒼地為王老師據理力爭,公然和安南縣派來的調查組拍了桌子:「一個年青人,就是說了一些事實而已,你們敢處理王老師,我就敢到相關部門去反映問題!」
最後,王老師才算是勉強保住了工作,但從此之後,不管他如何再小心翼翼的工作、兢兢業業的教學,任何評優、評先都和他再沒有關係了。
事後,他曾語重心長地對胡若雲說:「寫東西這件事一定要堅持下去,將來說不定你還能靠他安身立命呢!」
又無不落寞地說:「隨着經濟的發展,詩歌早晚會死掉的,文學也會沒落,建議你多寫一些實用體裁的文章,他更能體現你的價值,但記着要變通、要學會保護自己,千萬不要觸雷傷了自己……」
這件事給王老師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對王老師的打擊也是巨大的。
胡若雲很是理解。
在他預見的未來里,在《江北科技報》這一個三流媒體做「記者」的時候,報社也曾有一個傳奇式的記者,寫過很多深度報道,影響、甚至改變了很多當事人的命運,得到過相關領導的表揚、獲得過相關部門頒發的榮譽、業內同行的肯定,但也在接踵而至的諸多問題中,不得不去了另一家媒體。
評論 0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