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課班開學幾個月了,「放羊」式管理之下,我那不守規矩的本心更加跳脫起來,最明顯的表現便是,在學校寢室住宿的時間越來越少,總是去那些租房的同學處「蹭床」,除了廣柏同學租住的那座小樓之外,很快又找到了一個新的據點。
朱文堯院子裡有個遠房叔叔在酒廠任保衛科長,剛好今年他的親侄子朱大聖進入三中讀高一,考慮到學校的生活太艱苦,科長叔叔在自己住的小房間搭了一個地鋪,不管他在不在廠里,小侄子都有個睡覺的地方,一日三餐也可以享受廠里工人的待遇,比起三中好太多。開學後不久,文堯便叫上我去體驗生活。
那是一個初冬的日子,科長叔叔或許是出差了,或許是回家了,總之不在廠里,上完晚自習,文堯便約我去酒廠。來到廠門口,看到兩張陌生的面孔,門衛把我們攔了下來,文堯說「我是朱科長的侄子」,門衛說:「不對啊,他侄子我認識,早就回來了。」怎麼說也不讓我們進大門,磨蹭了幾分鐘,終於看到了朱大聖的身影從不遠處的牆角轉出來,原來文堯早已和他約好,估摸着時間差不多了,他特意來接我們。看到朱大聖走過來和我們說話,門衛不再阻攔,馬上拉開了門衛室旁邊的小門。
雖然已是深夜,酒廠里仍然燈火輝煌,我們跟着朱大聖的腳步,拐過兩棟三層辦公樓,爬上一條曲折的水泥樓梯,每一個地方都寬敞明亮得有如最好的柏油馬路。不遠處靠圍牆邊有一個單獨的小院子,建築風格與其它廠房、辦公樓的粗獷剛硬明顯不同,四處亮着柔和的乳白色螢光燈,深藍色玻璃窗被粉色的窗簾密密匝匝地遮蓋着,透着幾分神秘,大聖說那是日本專家住的地方,平常人不能進去的。
進到房間,一色的軍人綠映入眼帘,叔叔是從部隊轉業的幹部,廠里配備的雙人床上,疊得方方正正的軍被展示着他的風格,大聖說即使叔叔不在,他也不會去睡那張床,因為疊不出那被子的稜角。
用箱子和木板搭成的地鋪是大聖睡覺的地方,僅僅比地面高四五寸的樣子,被褥也是軍隊的顏色和樣式,簡單地三摺疊在上面,有點凌亂,好像正規軍帶着一個剛剛加入隊伍的游擊隊員。
除了這兩張床,房間裡還有一張三節式的書桌和一個高高的鐵皮柜子,從房頂正中垂落一條雙色的電線,亮着一支六十瓦的燈泡,兩條椅子被我和文堯占據了,大聖只能蹲坐在地鋪上,雙腿盡力地往前伸展以緩解疲勞。
來到一個新奇的地方,我們並沒有複習功課的欲望,三個人邊坐邊聊了一會,大聖看了一下牆上的掛鍾,對我們說:「到夜班工人換班的時間了,我們去食堂吃點東西吧。」
可能是為了方便上班的工人,酒廠的大食堂建在車間的區域,我們從辦公樓穿過,又進了一道大門,再走過一串水泥圓柱形建築,來到了食堂的大廳。
這個大廳比三中的小了一圈,中間擺着十多張桌子,裡面的人並不多,稀稀拉拉地坐了十來個,打飯菜的窗口開了三個,大聖拿出一疊餐票,為我和文堯各打了一份豆腐乾和米飯,他自己則打了一碗麵條,三個人坐在桌邊吃了起來。
這是我第一次在工廠吃飯,也是我第一次吃「夜宵」,在學校里吃得十分飽滿的晚餐,和眼前的飯菜相比,是那樣的寒磣和單薄。同樣是豆腐乾,學校里一般是五六砣不規則形狀,還有一股濃濃的怪味;這裡卻像家裡炒的一樣,切得厚薄大小均勻,再拌上辣椒、蔥蒜等調味品,真是色香味俱全,而且份量十足,滿滿的一碟,要是放到學校里,夠三四個人吃一餐了;何況還有一個免費提供的青菜湯,米飯更是無論吃多少都管夠。
吃過夜宵,大聖又帶我們去洗澡,酒廠的澡堂面向工人全天24小時免費開放,幾十個淋浴龍頭沒有一個是壞的,熱水的溫度還可以自己動手調節,初冬的寒風裡,我們洗得皮膚發紅才依依不捨地回到房間去睡覺。
一回生二回熟,從此以後,我和文堯成了酒廠的常客,只要叔叔不在廠里,我們便會去大聖那打牙祭,但叔叔給大聖的餐票畢竟有限,我們吃了兩三次夜宵之後,就不好意思再去食堂了。恰在此時,有人開始在酒廠外面的菜地上建房子,幫建築隊伍做飯的師傅和文堯同村,我們偶爾也去工地沾點油腥,改善一下油鹽不調的學生生活。
又是一個晴朗的日子,我和文堯沒有在學校上晚自習,第七課下課便隨大聖一起往酒廠跑,到廠里卻沒有趕上開飯的時間,三個人放下書包,都把目光投向圍牆外的那個工棚,不約而同地走出了廠門。
和往昔的熱鬧不同,今天的工地十分安靜,走過幾畦菜地,來到煮飯師傅的工棚,我們才發現用竹夾板拼湊的簡易門上掛着一把鎖,工地放假了。
我們站在原地四處張望,天色慢慢暗了下來,肚子不爭氣的咕嚕作響,怎麼辦?
僅用兩根鐵絲捆在樁柱上的簡易門攔不住我們的腳步,文堯伸出粗壯的大手,生生地擰開了鐵絲的接口,吱嘎一聲將門半推半扛地靠在另一邊牆壁上,三人一起走進了工棚,四處尋找能吃的東西。
一會兒,我們都露出了失望的臉色,可能是工地快要完工了,或者是要放假一段時間,棚子裡收拾得乾乾淨淨,除了鍋碗之外,米、面等材料居然一點不剩,想自己動手飽餐一頓的機會眼看就要泡湯了。
借着天黑前殘存的絲絲光亮,看着工棚外綠色的菜地,我突然冒出一句:「外面有那麼多白菜,我們可以摘幾顆回來煮了吃啊!」聽了我的話,文堯和大聖都表示贊成,只是現在天還沒全黑,白菜雖然不值錢,但畢竟是別人家的,他們示意我過一會再行動。
過了十來分鐘,外面已經看不到一個人影,天色也完全黑了下來,大聖跑了出去,很快就摘了三顆白菜回來。接下來,文堯架好鍋子,開始尋找散落在地上的竹片木棍燒火;我則找到一隻缺了口的鐵桶,裝上半桶水,先把白菜整顆放進去游泳,然後將菜葉一片片從菜身上分解下來,用清水漂洗。
火越燒越旺,文堯突然說「沒油」,我接着說「先加點水吧」,等水燒開了,我立即從鐵桶里抓起一片又一片菜葉,胡亂地用手撕成更細的碎片,扔到鍋里,蓋上蓋子;大聖還在不遺餘力地搜尋,最後找到了小半包粗鹽,往鍋里撒上兩把……
煮了幾分鐘,熱氣沖得鍋蓋呯呯作響,我揭開了鍋,望着滿鍋白綠相間的顏色,每人盛了一大碗,急不可耐地吃了起來。咂吧一下嘴,味道還不是太差,文堯好像覺得太淡了,又往鍋里撒了一把鹽,把碗裡的也倒進去攪和了一會。
就這樣,大聖吃了一碗,文堯吃了兩碗,我吃了三碗,鍋里最後只剩下一點點殘渣和湯水。
三個平時不做家務的男孩,手忙腳亂地煮了一鍋白菜,我至今還記得那獨特的味道;而那天掌勺主鍋的文堯,後來真的成了正兒八經的大廚師。
評論 0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