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種生物的記錄,在一些古籍上確有記載。
在唐代作家段成式撰寫的《酉陽雜俎》第十七卷中,記錄有這樣一種吸血的怪物,原文為 「異蟲」。
記載內容為:溫庭皓在江州與賓客看打魚,有一人忽上岸狂走。溫庭皓問之,但反手指背不能語。視之,其人膚色黑,細看有物如黃葉大,齒咬其上,難以取下。溫庭皓令燒之,方落。此物每處有一眼,底下有嘴如釘。被襲之人出血數聲而死,莫有識者。
意思是,唐代詩人溫庭皓曾在江州,也就是現在的江西省九江市任官。
一天,他正與賓客看漁夫打魚,突然有一個漁夫狂跑上岸,溫庭皓問他為何奔跑,漁夫不說話,只是反手指着自己的背。
漁夫皮膚本就黑,仔細查看才發現有一個如黃樹葉大小的東西咬住漁夫的背取不下來,溫庭皓下令用火燒才使其放開。
只見這個生物通體遍布小孔,且每一小孔底下都長着一張如釘子的嘴巴。
後來漁夫因大量出血而死亡,沒有人認識這是什麼生物。
這個故事在明朝張岱撰寫的《夜航船》中也有記載,只不過其稱謂從 「異蟲」 演變為了 「白嘴蟲」。
另外,在清代文學家袁枚撰寫的《子不語》第八卷中,記錄有一種叫 「簸箕龜」 的怪異生物。
原文是這樣的:乾隆辛卯春,山陰劉繼雲路過鎮江,見富商客船飄沒,貨物甚多。江邊有蘇安水姓人,俗名水鬼,專以打撈貨物為生。是日,衢州有富者,水鬼皆知,嚴定價錢,一起入水,上岸時忽少一人。眾人疑其在水中藏匿金銀,復入水尋之不得。但見一龜赤色,大過玉盆,其形扁如簸箕,無頭無尾無足。水鬼被其咬住,拉之不開,乃以大鐵鈎拽龜上岸。通體有小孔數百,皆其口眼。人血已被吸盡,而龜口仍咬緊不放,刺以利刃,龜若不知。不得已,眾人將被吸乾的水鬼與龜烈火焚之,臭聞數里。或曰,此即鍋蓋魚之極大者,沿浙江江中遊動。
意思是大清乾隆辛卯年,也就是公元 1771 年的春天,在現今的江蘇省鎮江市,紹興人劉繼雲打算過江,看到來往的船隻被大風掀翻,貨物在江面漂流。
江邊有一些水性很好的人,專門以打撈貨物為生,俗稱水鬼。這天又有一艘客船被掀翻,江邊的水鬼們全都來了,跟金主商量好價錢後,就一起入水打撈貨物。但等到他們上岸時,卻發現少了一個人。
眾人懷疑他在水裡藏匿財寶,就下水去找他,但卻怎麼也找不到,只看到一隻大如玉盆的紅色烏龜,它的形狀扁扁的,像簸箕一樣,沒有頭,沒有尾巴,也沒有腳。而失蹤的那名水鬼正被烏龜咬住,怎麼拉都拉不開。然後他們用大鐵鈎將龜和人一起拽上岸。
只見這隻烏龜渾身布滿了小孔,像是口眼。被襲擊的水鬼早已被它吸乾了血液,但它還是不肯鬆口,人們用利刃刺它也沒有反應。
沒辦法,他們只能將那個被吸乾的水鬼連同這個奇怪的烏龜一起焚燒掉。怪物受熱發出的臭氣,隔着數里都能聞到。有人說這是最大的鍋蓋魚,在浙江的江中格外多。
以上就是關於這種生物的全部記錄。
對於這種生物的猜測有很多,但大多來自大眾以及網絡自媒體的推論。
首先,吸血這一攻擊特性很容易讓人第一時間聯想到一種易守墓的夜行性動物蝙蝠,但這個說法在我看來是屬天馬行空。
首先,至今已被發現的吸血蝙蝠共有三種,皆分布在美洲的熱帶和亞二帶地區,且體型偏小,其中最大的體長也不會超過3.5英寸。
而大體型的蝙蝠如馬來大狐蝠、金冠果蝠等都是以素食為生。
換句話說,東半球根本沒有吸血蝙蝠的存在。
另外,吸血毯的形態和習性描述與蝙蝠相差甚大,水聲、吸盤方形或圓形這幾個特徵在這個說法中得不到任何解釋。
第二種說法傾向這是一種尚未被發現的巨型水蛭。
水蛭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馬黃,是一種分解的寄生性或捕食性蠕蟲,通過吸盤吸附在宿主身上,以吸血為生,體型成亞圓柱狀。
目前已發現的最大的品種是巨型亞馬遜水蛭,體長達到12英寸。由於大多數淡水水蛭習慣生活在池塘、湖泊和緩流淺水區,導致這種生物在東南亞的種群分布極為廣泛,吸血、聚火、難以掙脫。
吸血毯的這些特徵與水蛭極為相似。
但這種說法的問題在於,水蛭的吸盤數量並不多,只在身體的前端和後端生長,甚至有的原始水質物種只擁有一個吸盤口氣。
再有,水蛭的身體並非扁平狀,即使是在未進食的狀態下,背部也會呈現凸起狀。另外,水蛭的行動速度極為緩慢,可以用蠕動來形容,與吸血毯受精快速逃算的描述相差很大。
另一種推論傾向,這是一種投足類動物,比如幽靈燒或毯子章魚,這樣可以解釋生物生有許多吸盤的特徵。
這個說法也未確認。
評論 0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