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或許是有史以來最特殊的一次諾貝爾化學獎。
這名科學家僅憑一己之力就解決了數千年以來所面臨的嚴峻問題,不僅使人類得以繼續繁衍,更是塑造了我們如今生活的世界。
但當他在領獎時,卻受到了在場所有人的嗤之以鼻,甚至抗議該獎項的頒發。這便是史上最具才華卻又充滿悲情的科學家弗里茨·哈伯。
時間回到19世紀中期,當時全球流行鳥糞貿易,而在秘魯海岸附近的島嶼上聚集着數百萬隻海鳥,其中的排泄物更是積累成山。
很快,這裡的鳥糞生意迅速火爆起來,價格一度飆升到了每斤76美元,相當於用4斤鳥糞就能換一斤黃金。那麼為什麼當時的人們如此熱衷於鳥糞呢?這就必須從人體的內部說起。
首先,人類DNA所包含的5種化學元素為氫、碳、氮、氧、磷。
其中蛋不僅是構成蛋白質氨基酸的必要元素之一,也是血紅蛋白的一部分,更是DNA和RNA的核心成分。因此,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離不開氮。
雖然我們通過植物和動物來進行攝取,但植物卻只能通過土壤來吸收。
由於年復一年的種植,終將會面臨土壤中的氮消耗殆盡的一天,從而使作物無法健康生長,導致糧食產量的減少。
為了提高土壤中的氮含量,就需要使用含氮量高達20%的鳥糞。
由於工業革命的興起,使全球對氮的需求非常之大,很快於1872年,這裡的鳥糞就已經所剩無幾。
在當時,英國化學家威廉·克魯克斯就曾發表過一個可怕的預言,如果世界無法找到另一種能夠獲取氮的方法,那麼整個人類將會因大饑荒而所剩無幾。
但問題是,在我們周圍其實並不缺少氮,就比如空氣中有78%都是氮,只不過這裡的氮分子是由兩個氮原子以三重鍵結合而成,十分的牢固,無法直接被人類和動植物所吸取。
如果想要使用它,要麼用閃電破壞掉三重鍵,分解成個體蛋原子,形成蛋氧化合物,並與大氣中的水滴發生反應,降落至土壤中。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靠天吃飯或者用土壤中的細菌打破蛋的化學鍵,而這卻無法大規模產生蛋化合物。
於是化學家們不斷的尋找能將氮氣轉化為可利用的方法,並進行了大量的實驗。
最終於1904年,德國化學家福里斯哈伯在一次實驗中發現了一種高效的方法。
他先將一小塊鵝片放進壓力容器內,然後將氮氣和氫氣進行加壓加熱。
在這種極端的條件下,哈伯發現以鵝片作為催化劑的氮氣,其三件會發生斷裂,再與氫原子結合,使人類第一次在實驗室中合成了氨。
之後,德國最大的化學公司巴斯夫將哈伯的工藝商業化。
至此,氮肥的發明使人類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紀元,不僅使糧食的產量激增了四倍,養活了數10億人,並在之後的100多年時間中,地球人口暴漲了40億人。
可以說,我們如今的生活都要歸功於哈伯的發明。
而為什麼就是這樣一項偉大的成就卻在諾貝爾頒獎盛典上不受待見?
其實這一切都要歸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戰爭爆發時,哈伯便自願參加了軍隊。但與如愛因斯坦一樣的和平主義者不同的是,哈伯是個極端的愛國者,而他參軍的目的正是希望利用自己的才華去幫助他的祖國贏得勝利。
在戰爭爆發數月後,德國軍隊很快就用盡了炸藥。
由於硝酸氨不僅是一種出色的肥料,同時也是一種潛在的爆炸物,於是哈伯決定以氨為原料,將其改為製造用於爆炸物的硝酸鹽,而他的工廠也搖身一變,成為了德國的火苗庫。
從空氣質麵包到空氣質炸藥,哈伯認為化學可以為戰爭做出更大的貢獻。
1914年12月,他又試圖製造出一種比空氣重的低濃度致命氣體,用於沉入敵人的戰壕中,並將目標鎖定在了濾器上。
雖然當時遭到了所有人的極力反對,但哈伯卻堅信,如果戰爭能夠以這種方式更快的結束,那麼將會拯救無數人的生命。
於次年4月,隨着微風吹向了盟軍的戰壕,釋放出168噸妖艷的濾氣,很快便橫掃了整個盟軍陣營。
任何吸入氣體的士兵都會經歷可怕的死亡。
由於濾器會猛烈刺激肺部的粘膜,導致肺部充滿大量泡沫狀液體,最終在極度痛苦中窒息而死。
據不完全統計,在一戰中,有超過10萬名士兵死於哈伯的化學武器。
而這種濫用科學的行為也為他招來了極大的爭議和批評,甚至一度被視為戰爭罪犯。
最終於1934年,福里茨哈伯因心力衰竭在一家酒店去世,結束了這傳奇而又矛盾的一生。
雖然他的科學貢獻無法否認,如果沒有氮肥料的出現,全球農業將無法存活。
但作為科學家的他,又用自己的知識親手發明出臭名昭著的化學武器。
而後人對於他的討論究竟是對還是錯?
是天使還是惡魔,又有誰能說的清楚呢?
評論 0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