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書 Inktalez
卻說天子前來太后宮中請安。太后早遣蘭陽公主與鄭氏迴避內室,自己迎了天子,笑說:「我為蘭陽的婚事,令鄭家退回了楊尚書的聘禮,這事終究有些不尷不尬,有傷風化。若封鄭氏做貴妃,與蘭陽平起平坐,鄭家也必然誠惶誠恐,不敢接受。若只納鄭氏為妾,卻又委屈了她,也近乎強人所難了。今日我特意召見了鄭氏,這女子不但生得美貌,而且才情非凡,堪與蘭陽姊妹相稱。因此,我已認了鄭氏做義女,想讓她也一同嫁入楊家,不知皇上意下如何啊?」天子聽了龍顏大悅,忙賀道:「母后如此仁厚,真可謂功德無量,亘古未有啊!」說罷,太后即命人宣鄭氏覲見。鄭氏一進大殿,天子便對太后說道:「鄭氏既已成為朕的義妹,為何還穿着平民的服飾呢?」太后答道:「冊封的詔書還未頒下,自然不好穿戴公主的服飾。」天子聽罷,便吩咐身邊的女官道:「速速取鸞鳳紅錦詔書一軸來!」不一會兒,女官秦彩鳳便捧着詔書,碎步上前。天子正要提筆,卻又抬頭對太后說:「鄭氏既已冊封為公主,這國姓也該賜下了吧?」太后答道:「臣妾也是這般想的,但聽聞鄭司徒年事已高,膝下並無其他子嗣,若改了鄭氏的姓氏,豈不是讓老臣斷了香火?依臣妾愚見,不如就保留鄭氏的本姓,也算是我這個做母后的額外恩典吧。」天子點頭稱是,便提筆在詔書上寫道:奉太后懿旨,冊封義女鄭氏為英陽公主,並賜雙印,以示恩寵。
宮女們捧過公主的服飾給鄭小姐穿上,鄭氏走下殿堂謝恩。皇上派人與蘭陽公主安排座次,鄭氏比蘭陽公主年長一歲,不敢貿然上坐。太后說道:「英陽如今就是我的女兒,長幼有序,禮該如此,姐妹之間,何必如此謙讓?」鄭小姐答道:「今日的座次,就是日後的排序,豈能不謹慎對待?」蘭陽公主也說道:「春秋時期,趙襄子的夫人,是晉文公的女兒,尚且讓位於先娶的正室,如今姐姐為長,又有什麼可疑慮的呢?」鄭氏推讓了許久,太后才下令按年齡排序。此後,宮裡的人都稱鄭氏為英陽公主。太后又將兩人的詩作呈給皇上御覽,皇上也讚嘆道:「兩首詩都寫得極好,而英陽公主的詩,引用了《詩經》的典故,將功德都歸於母后,真是太難得了。」太后答道:「皇上聖明。」皇上又說道:「母后如此疼愛英陽,實在是國家少有的恩典。朕這裡也有一事相求。」於是便將秦中書的事情原原本本道來,說道:「他一片孝心,實在令人動容,他父親雖然獲罪而死,但祖上也曾是朝廷的忠臣,朕想順從他的心愿,讓他作為兩位公主的陪嫁侍從,不知母后意下如何?」太后詢問兩位公主的意見,蘭陽公主說道:「秦公子之前已經和小女說過此事,小女與秦公子情誼深厚,不願就此分離,雖有違聖教,但小女也希望能與他相伴左右。」太后便宣召秦彩鳳,對她說道:「我的女兒與你情同姐妹,因此特許你作為楊尚書的陪嫁侍女,你的心愿也算是達成,從此以後,你要更加忠誠,以報答公主的恩情。」秦彩鳳感動得泣不成聲,淚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秦彩鳳謝恩之後,太后又慈和地對她說:「兩位公主的婚事我已經定下來了,恰好有喜鵲前來報喜,真是好兆頭。我已讓她們二人各作一首喜鵲詩,你如今也有了好歸宿,也該應個景,作一首來讓哀家品鑑品鑑吧。」
秦彩鳳領命,略一沉吟,便即席賦詩一首:
喜鵲喳喳繞紫宮,鳳仙花上起春風。
安巢不待南飛去,三五星稀正在東。
太后與皇帝一同觀賞,看罷,龍顏大悅,點頭稱讚道:「雖是詠物之作,卻比那詠雪的蔡文姬還要高出一籌啊!詩中還恰到好處地引用了《詩經》的典故,更難得的是謹守禮法,點明了自己嫡庶之分,實屬難得,實屬難得啊!」
蘭陽公主笑着說道:「母后有所不知,這喜鵲詩的題材本就狹窄,我和姐姐二人已經搶先一步,後來者想要再寫出新意來,那是難上加難,誠如曹孟德所言『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呀!秦姐姐這首詩雖然也雜糅引用了曹孟德、杜子美以及《詩經》中的句子,倒也勝在渾然天成,毫無雕琢之感,仿佛三家文豪的句子,就是為秦姐姐今日之事量身打造的一般,當真妙哉!如此佳作,縱觀古今,也實屬罕見呀!」
太后聽罷,撫掌大笑,說道:「自古以來啊,女子之中能稱得上是詩家的,也就班婕妤、卓文君、蔡文姬、謝自然這寥寥數人罷了,今日我兒有幸與兩位才女同席賦詩,真可謂是千古奇談哪!」
蘭陽公主掩嘴笑道:「母后,您忘了英陽姐姐的侍女賈春雲了?她的詩才,也是世間少有呢!」
此時天色已晚,皇帝便起身回了寢宮,兩位公主也一同回到房中安歇。
第二日天剛亮,鄭氏便去拜見太后,請求回去探親,說:「小女入宮那天,父母定是驚懼得很。我想暫時回去探望一下二老,也好將母后的恩澤、公主的榮寵說與他們聽,讓他們也跟着高興高興。懇請母后恩准。」太后說:「女兒家怎好輕易離開內宮?我正要與鄭司徒夫人商議此事呢。」於是派人傳教給鄭府,命崔夫人進宮。司徒夫妻因女兒讓侍婢偷回所報消息,驚懼稍定,心中對太后越發感激。忽接懿旨,便急忙進宮面聖。太后親自迎接,說道:「我留下令愛,不光是想瞧瞧她的模樣,主要是為了蘭陽公主的婚事。與你家千金一見,我心裡就喜歡得緊,因此想收她為義女,做蘭陽公主的姐姐,就如同我前世女兒今生托生在你家一般。英陽既為公主,自然要加封國姓。念及夫人膝下無子,便不改你家女兒的姓氏了。只望夫人能夠明白我的這番心意。」崔夫人感激涕零,叩首道:「臣妾晚年得女,視若珍寶,誰知婚事一誤,害得老身痛不欲生,恨不得立刻就死,也免得再看到女兒可憐的樣子。不料公主竟屈尊屢次駕臨寒舍,還教導小女,如今更接她入宮,賜予她曠世恩典,這如同枯木逢春,涸魚得水,真真是救了我們一家性命啊!老身唯有竭盡全力,才能報答娘娘的恩情於萬一。只是臣妾丈夫年老多病,早已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不能為朝廷效力,臣妾也已年老體衰,行將就木,實在無法追隨宮娥,在宮中灑掃服侍。娘娘如此深恩厚德,我們真是無以為報啊!唯有感泣涕零,以表寸心了。」說罷,便起身拜謝,伏地痛哭,衣袖早已被淚水浸濕。
評論 0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