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思忖了一番,知道這女子並非 蟾月,便問道:「敢問美人是哪裡人,芳名是?」那女子答道:「小女子是播州人氏,名叫狄驚鴻,自幼與蟾月姐姐義結金蘭。昨晚蟾月姐姐對我說:『我偶感風寒,不能服侍相公了,你且替我,免得相公責怪。』因此,小女子才斗膽替了桂娘,服侍相公。」
狄驚鴻話未說完,蟾月便推門進來,笑道:「恭喜相公又得佳人。我之前向相公推薦過河北狄驚鴻,不知我的話如今應驗了吧?」翰林笑道:「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啊!」他仔細端詳狄驚鴻的容貌,與那狄生竟無二致,心中暗暗稱奇,口中說道:「原來狄公子與鴻娘是孿生兄妹,怪不得長得如此相似。敢問是鴻娘是妹妹,還是狄公子是弟弟呢?昨日我言語間多有得罪狄公子之處,不知他現在何處?」狄驚鴻答道:「小女子並無兄弟。」翰林聽罷,方才恍然大悟,笑着說道:「原來邯鄲道上與我同行的,便是鴻娘你啊!昨日在牆根下與桂娘說話的,也是鴻娘你吧?只是不知鴻娘為何要女扮男裝,欺瞞於我?」
狄驚鴻正色道:「小女子怎敢欺瞞相公?只因小女子蒲柳之姿,並無過人之處,唯有仰慕相公的才華,願終身侍奉左右。燕王久聞小女子之名,便以一斛珍珠為禮,將我贖至宮中。錦衣玉食,非我所願,如同籠中鳥,空負一身羽毛,無法展翅高飛。前些日子,燕王在府中設宴款待相公,我從紗窗中偷偷望見相公,便決心追隨相公左右。只是宮門深似海,相公遠在千里之外,這可如何是好?思來想去,終於讓我想到了一個萬全之策。相公離席之日,我若那時便抽身離去,燕王必定派人追趕,於是,我等候了十日,這才偷偷騎着燕王的千里馬,第二日便追趕上了相公的隊伍,來到了邯鄲。我本應向相公說明原委,又怕人多眼雜,走漏了風聲,這才出此下策,還望相公恕罪!我之所以女扮男裝,便是為了躲避燕王的追捕。至於昨日效仿唐明皇與楊貴妃之事,完全是依了桂娘的意思。我之前所作所為,雖事出有因,但也着實冒犯了相公,心中一直忐忑不安,還望相公大人不記小人過,不嫌棄我出身卑微,能讓我和桂娘一樣,侍奉在您左右,便是小女子幾世修來的福分了。」
翰林聽罷,感慨道:「狄娘如此高義,令我欽佩不已。我雖沒有李衛公的雄才大略,但像他那樣義無反顧與紅拂女夜奔的真心和勇氣,我還是有的。」狄驚鴻聽罷,連忙起身拜謝。這時,一旁的蟾月也笑着說道:「鴻娘既已代我服侍相公,我也當替鴻娘謝過相公。」說罷,也起身向翰林拜了一拜。這一夜,翰林便與二女共度良宵。第二日,翰林要趕路了,他對二女說道:「此去路途遙遠,你們二人不便與我同乘一車,且在家中安心等待,待我安頓好住處,便立刻派人來接你們。」
翰林回到京城,在朝堂之上向皇帝稟明了出使燕藩的經過。適逢燕王臣服的表文與進貢的金銀財寶呈到殿上,皇帝龍顏大悅,對翰林此次出使大加褒獎,並打算封翰林為侯,以示嘉獎。翰林再三推辭,此事便作罷了。但皇帝依然擢升翰林為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賞賜豐厚,恩寵無比,令世人艷羨不已。翰林回到家中,岳父岳母早已在中堂等候,祝賀他此次出使圓滿成功,並為他的平步青雲感到高興,一時間家中喜氣洋洋。回到家中,自然少不了要和春娘溫存一番,互訴衷腸,二人感情之深厚,可見一斑。
皇帝器重楊少游的才華,常常宣召他到便殿討論經史,翰林因此經常在宮中值夜。一日,翰林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自己在宮中的住所。夜深人靜,月上梢頭,翰林詩興大發,便登上高樓,憑欄遠眺,對着月亮吟詩。忽然,一陣清風帶着一段悠揚的簫聲,從遠處雲霧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傳來。翰林心想:「這聲音如此空靈,雖然無法分辨具體的曲調,但也絕非凡夫俗子所能演奏。」便叫來院吏詢問:「這簫聲是從宮外傳來的,還是宮裡哪位樂師在演奏?」院吏也不知曉。翰林興致正濃,便命人取酒,連飲數杯,隨後取出自己珍藏的玉簫,也吹奏了幾曲。簫聲清越,直衝雲霄,引得彩雲翻湧,宛如鳳凰和鳴。更有兩隻仙鶴,從禁宮中翩翩飛來,隨着簫聲的節奏,在空中起舞。院中的官吏們無不驚嘆,以為是仙人降臨此地了!
原來,當朝皇太后膝下共有三名子女,除了當今皇上,還有一位越王,一位蘭陽公主。傳說蘭陽公主降生之時,太后曾夢見仙女將一顆明珠放入自己懷中,此後便生下了這位天之驕女。公主長大後,果真蘭質蕙心,秀外慧中,舉手投足間盡顯皇家氣度,毫無半點尋常女子的庸俗之氣。她不僅精通詩詞歌賦,而且女紅刺繡也樣樣出色,深得太后喜愛。
說來也巧,當時西域大興國向朝廷進獻了一支白玉洞簫,這簫工藝精巧絕倫,然而卻無人能吹響。誰知公主一日夢中偶遇仙女,仙女授以仙曲,公主夢醒之後,竟將那仙曲吹奏得絲毫不差。她拿起那大興國的白玉洞簫,清音妙韻,宛若天籟,令聞者無不稱奇。只是此事除了太后和皇上,再無他人知曉。而每當公主吹起這白玉洞簫,便會有群鶴聞聲而來,在殿前翩翩起舞,其景美不勝收。太后看了,對皇上說:「想當年秦穆公之女弄玉,以善吹簫聞名於世,如今看來,咱們蘭陽的簫藝,比起那弄玉來,也是不遑多讓啊。只是這吹簫之人,還得有個知音才好,將來蘭陽的婚事,非得尋一位像傳說中蕭史一般的人物,才可許配啊!」因此,蘭陽公主雖然早已到了待嫁之年,卻遲遲沒有定下婚配。蘭陽公主名簫和,因其玉簫上刻有「簫和」二字,故有此別名。
這一晚,月明星稀,蘭陽公主又如往常一般,在月下吹簫引鶴。一曲終了,但見一隻青鶴竟沒有隨群鶴散去,而是徑直朝着翰林院的方向飛去,最後竟在翰林院上空盤旋起舞。宮人們見此情景,紛紛傳說,是楊翰林吹奏仙樂,引來了仙鶴,這傳言傳到宮中,越傳越邪乎。皇上聽了也覺得稀奇,心想莫非這楊少游,就是蘭陽公主命中注定的良緣?於是便將此事告知了太后。
「這楊少游與蘭陽年紀相當,論人品才學,在朝中也是數一數二的,放眼天下,怕也難尋第二人。」皇上對太后說道。
太后聽罷,喜不自勝:「這簫和的婚事,哀家一直放心不下,如今看來,這楊少游,說不定就是上天為蘭陽安排的良配啊!只是哀家還想親眼見見此人,才能最終定奪。」
皇上笑道:「這有何難?過幾日朕便在別殿召見楊少游,讓他來講解文章,母后您只需在簾後稍作觀看便是。」
太后聽了更加高興,與皇上就此定下了計策。
這一日,皇上在蓬萊殿安坐,心血來潮,想見見這位名動京城的楊少游,便差遣小太監去傳召。小太監一路小跑到了翰林院,卻被院吏告知,楊翰林早就出去了。小太監不敢怠慢,又一路打馬奔至鄭司徒府上,卻依然吃了閉門羹,只聽得下人回稟,「翰林尚未歸家。」
可憐那小太監滿頭大汗,在長安城裡四處尋找,也不見楊尚書蹤影。卻說楊尚書此刻正與好友鄭十三在長安城最負盛名的酒樓里推杯換盞,喝得酩酊大醉。席間,他還特意叫了當紅的歌姬朱娘、玉露來助興,只見他左擁右抱,好不快活。
正在此時,那小太監一路飛馬趕到,慌慌張張地衝上酒樓,見了楊少游,也不顧他醉眼迷離,頭髮散亂,直接亮出皇上御賜的金牌,高聲宣道:「奉陛下口諭,宣楊翰林即刻進宮覲見!」鄭十三見狀大驚失色,險些從椅子上跌落下來。而那楊翰林醉眼矇矓,尚且不知發生了何事,只迷迷糊糊地被兩個歌姬攙扶起來,胡亂穿上官服,便隨着小太監跌跌撞撞地進宮去了。
評論 0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