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甲 375: 第375章
0%
墨書 Inktalez
    秘密帶領大軍完成登岸的呂子隨即將登岸的消息傳遞出去,相信不日便會到達翹首以盼的武安君的手中。此時充分掌握地圖的好處得到徹底地彰顯,當地人竟然沒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看最近的風頭應該逃不走,現在隻能當好這個暫時的將軍了。正所謂,臨陣磨槍不快也光。趁著還沒交上手,抓緊時間學習還是必要的。 0
 
    李信偷偷摸摸來到主將的大帳,讓值守的軍官下去休息。至於擔心主將的安全,你完全不用擔心的。本將軍昔日可是負責王宮安全的侍衛郎,大王的安全都是咱照應著的呢! 0
 
    擊此之道,阻陳而壓之,眾來則拒之,去則追之,以倦其師,此其勢...呂子聽到帳外傳來竊竊私語,放下手中的兵書看向門口。 0
 
    “誰在外麵喧嘩!?”話音未落,就見李信鬼鬼祟祟地走進來。 0
 
    說實在的,臨陣磨槍這事也是被迫的。若不是形勢所迫,呂子才不會去看兵書呢。此時見是李信走進來,正好給自己找個不用讀書的借口。招手讓這位大內侍衛郎進來,示意有事坐下說。 0
 
    聽到主將說出的意思,李信頓時把心放下大半。看看被呂子放在桌上的竹簡,也是暗暗好笑。此刻若是可以不參加這場戰役,你早就尋個借口遁逃了!如何還會坐在這看書!? 0
 
    大帳內並未外人,李信也就不再矜持(古時是指手持儀仗矛,而非現在指的是舉止有度的小女子)。大大咧咧地找個地方坐下,順手摸起壺給自己倒水。 0
 
    說書人喝水,一般都是要準備大講特講的。閑得蛋疼的呂子正想聽會兒評書轉移下思路,於是轉身回去坐定靜待下文。 0
 
    李信清清嗓子,開始講述關於武安君的一些傳聞。傳聞一般都是指街頭巷尾不能入正文的話題,有時是禁受不住時間的考驗的。 0
 
    呂子接觸到的都是具有官方檔案性質的資料,其中自然不會有這些所謂的道聽途說。此時也是頭一次聽說,也就表示願意洗耳恭聽。 0
 
    其中的一個傳聞,就是武安君在攻克某諸侯國一座城池後的所作所為。破城的白起命令軍隊進城後雞犬不留,他手下大將本著上天有好生之德去找大將軍說理。 0
 
    你猜白起當時是怎麽回答的!?他說城中守軍若不是因為有老百姓的支持,也就不會堅守如此長的時間。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也就導致我秦軍驍勇之士死傷數千人。此仇若是不報,以後如何還好意思再統禦眾軍作戰!? 0
 
    李信說完以後偷著看看呂子的臉色,便閉住嘴不再言語。 0
 
    呂子並未馬上接話,李信剛才所說的這個傳聞裏的兩個主人公,他其實都認識。一個是白起,另外一個就是他自己。也就在那天的夜裏,他曾親眼見過以人頭論戰功的秦卒們把所有的功勞都隨著他們的將軍一同埋於地下。 0
 
    到底什麽才是對的!?什麽才是錯的!?這個複雜的命題,恐怕下去幾萬年都論證不出來吧? 0
 
    呂子其實最不希望在上黨見到白起當主帥,他更希望還是王齕為帥。可讓他又不得不去接受現實的是,此戰非白起不能為之。 0
 
    “李將軍!你認為如何評判戰爭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 0
 
    李信認真琢磨了一會兒,答道:“戰爭不論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其實都是人性的泯滅。我大秦若想恢複昔日周製的天下,唯戰爭手段不能實現之。也許結果才是最重要的,可以讓後人幸福的統一戰爭就是正義的!殷商不仁,便有武王伐紂。天道往複,周而複始。有道利用戰爭討伐無道,便是正義之戰!” 0
 
    關於殷商是不是果然如曆史中記載的那樣不仁,此事其實還有待商榷。而據史料記載,商紂王並未如傳聞中的那樣殘暴不仁。至於那個敗壞朝綱的妲己,恐怕更多的是後人加進去的吧。 0
 
    呂子此時並不想岔開話題去討論那些早已迷失在曆史長河裏的真相,所以並未跟李信提及有關於商紂王其實是位明君的話題。再說,自己當前所麵臨的諸多問題還沒搞明白呢! 0
 
    至於那些未來的曆史記錄,天知道會如何去記錄此時此刻的秦國。統一戰爭留下的,恐怕更多的是徹骨的仇恨。那些曆史記錄者會把秦國上上下下都說成是邪惡的,就象當初的商紂王那樣被說成是一個暴君暴民的時代吧!而那些曾經為華夏統一之戰去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們,隨之都會泯滅於曆史之河,也許最終會變成助紂為虐的惡人。 0
 
    <div style="text-aliger;margin-bottom:30px"> 0
 
    <a id="pb_shouye" .akxs6.odules article="" addbookcase.php?bid="745&cid=310814"">《</a id="pb_shouye" .akxs6.odules></div style="text-aliger;margin-bottom:30px"> 0
 
目錄

評論 0

閱讀設定

文字大小
-
18
+
  • Amy
  • Mary
  • John
  • Smith
  • Ed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