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書 Inktalez
冬天來了,寒風固執地敲打着窗欞,同學們一個個轉過頭向窗外看去,卻再也不想收回來:那裡,有一股熱潮在悄悄地涌動——繼前些年香港電視劇《霍元甲》之後,國產電影《少林寺》、《少林小子》等在高沙上演了。
學生是清貧的,除了家住高沙鎮的那些通學生之外,寄宿的同學大多連兩角錢一張的電影票也買不起,只能從他人那四處飛濺的唾沫中想象一下少林十三棍僧的風采和木棉袈紗的華美。
學生的時間又是充裕的,特別是下午放學後到晚上自習前,有好幾個小時的自由時間,總是在操場上耗費力氣或者捧着書本硬啃,久了也會乏味。也許那些早熟而又感情豐富的學生,能夠每天找一個偏僻的角落去卿卿我我,其他的人,很多時候連晚飯也省略了,直接去街上遊逛,畢竟滿目的城鎮事物,比單調的學校生活有趣了許多。
在遊逛的時候,三岔路口的電影院是一個令人嚮往而又失望的地方。嚮往的是,電影院集中了幾乎全鎮具有「小資」情調與生活水平的年輕男女,用現在的話說可以「養眼」;更集中了最時尚、前衛的電影節目,如果有兩角零錢,還可以費勁地擠到售票窗口,買好票後排隊進入電影院裡一探究竟。失望的是,我們大部分的同學,既沒有足夠的物質條件去享受看電影的愜意,也沒有像某些混在街頭的人物那樣有借着售票窗口的擁擠去摸捏一把漂亮女孩,或者裝出一股兇狠的模樣硬闖電影院大門的匪氣,只能在一邊羨慕萬分地看着,連起個哄打個哦呵的膽氣都沒有。
好在學校對同學們的心態也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做出了一個讓所有同學奔走歡呼的決定——組織全體師生去看兩場電影,分別是《少林寺》和《少林小子》。
第一次走進高沙鎮這個能夠容納上千人的電影院,那一排排連在一起的木板椅子,可不是我們西中公社電影院那簡陋的條凳,由於椅子有靠背,沒坐人時椅面又是收起狀態,避免了人們在凳子上面跳來跳去爭搶座位的可能。電影院建有一定的坡度,前低後高,坐在後排的人不會被前排的擋住視線,也就不再去爭搶前面的位子。驚嘆於高檔設施的我,對電影的內容倒沒有太多的關注,留在記憶里的,在《少林寺》中有十三棍僧聯合擺出陣勢、鷹爪王仁則那剛猛的手指造型;在《少林小子》里,則唯有穿着大紅袈紗的老方丈走進柴火堆的場景和那半句「袈紗木棉做」的唱詞了。
有了學校組織觀看的兩場電影,少林熱潮在同學中渲染得越發熱烈:
修煉武術的風潮開始在學校蔓延,一些練過武術的同學受到追捧。我們班上的曾昭挺同學,據說是馬安公社著名武師「三老鼠」的親傳弟子,一手鷹爪耍得像模像樣,與電影裡的王仁則相比似乎還真切幾分,雖然學習成績只是中等,卻成了很多同學的偶像。二年級里有一個據說同樣出自「三老鼠」門下的同學,在學校組織的文藝晚會上一趟「三皇炮錘」走下來,更是風靡了校園好一陣子,加上他體形勻稱、相貌堂堂,居然成為不少女生暗戀的對象。除了「追星」之外,不少同學也加入了修煉武術的行列,或跟着某個有武術基礎的老師,或在老家拜到某個民間武師的名下,學校的操場上,從此多了一隊又一隊揮拳踢腿的同學。
跑上街去觀看武俠片的同學也越來越多,他們當然不可能每天拿錢買票去電影院,當時街上有不少的店面,為了吸引顧客,把電視機擺在櫃檯上,播放電視劇的黃金時段幾乎就是對外開放,雖然老早就擠滿了蹭看電視的人們,同學們總能找到一個縫隙插進去,撈着什麼就看什麼。最能吸引大家的,還是熱播的一些武俠片,要是恰好播放的是某個又長又綿的言情片,以男同學為主體的蹭看大軍,立馬會轉移陣地,到另一個地方去碰運氣。
就這樣,1984年冬天的寒風裡,「少林」引起的熱潮,一陣又一陣地溫暖着我們這些初次走進城鎮、走進高中的學生那簡陋得有些過分的生活。
評論 0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