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矛盾
金杯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皇帝實實在在的做到了。
他們這些人,開國後變為朝廷重臣,掌握中樞要職,輔君治國權勢顯赫,確實是與君共飲金杯了。
而此刻,就要驗證後一句了,秦王李世民晉王李玄霸一同領著禁衛出現,顯然就是他們要送殿中的官員們上路。
兩位親王同樣是麵無表情,秦王走路還有些艱難,晉王年初又病了一場,現在還在咳嗽,但他們又不敢違背旨意。
若說以前的皇兄,雖然淡漠了些,可總歸還能感受到手足同胞之情,對他們多有體貼照顧。
可經此一事,好似是變了,這種最髒的事,也直接交給他們來做,兄弟倆心中都不約而同的怨起了李淵。
李建成坐回了自己的桌案後,靜靜地看著殿內的群臣,或是繼續哀求,或是痛哭流涕,或是呆若木雞,或是開始狂飲。
半個時辰後,秦王下令:“將他們帶出來!”
禁衛入內將人拖拽而出,有不少還死死抱著桌案殿柱,但麵對沒有絲毫顧及的禁衛,都是幾聲痛呼就被提出去了。
李建成望著空蕩的大殿嘴角微微上揚,原本困擾自己的問題,一下都變得極為容易了。
很快秦王晉王回來複命,兩人的麵色都不太好看,但李建成一點都不在乎。
“晉王回府休息吧,秦王,這幾家宗室,便由你去抄家,老幼流放至武川。”
“諾。”
殿外跪著的群臣和宗室,都用失望的眼神看著秦王,晉王爺體弱多病,極少參與朝政,但秦王可是有赫赫戰功的,怎麽連勸諫一句都不肯呢。
李世民自然也察覺到了他們的意思,也確實有心勸諫,但他也很清楚,自己的身份現在太過於尷尬。
作為太上皇的嫡次子,這種時候多說一句,都可能遭到皇兄致命的猜忌,到時候死的人隻會會更多啊。
等李世民領兵出宮後,群臣又在太陽底下跪了半個多時辰,皇帝才慢慢悠悠的從武德殿走出。
依舊是站在上麵俯視,斜射的陽光將皇帝的龐大的影子覆蓋在群臣身上。
“朕為社稷為天下,不得不忍痛如此,諸卿當知朕之不易,更當牢記君臣大義,以輔佐朕治理河山。”
“臣等謹遵陛下教誨。”
李建成點點頭,宮女宦官魚貫而入,很快便將殘羹剩酒收拾幹淨,布置好了新的席麵,依舊是美酒佳肴。
李建成笑道:“今日既然已經破例了,便請諸位愛卿好好吃喝一頓,明日起,還是當遵《禁屠酤詔》。”
群臣自然是沒有胃口的,但此時誰又敢對陛下說不呢。
於是入席吃喝,隻是各個身體僵硬,明明是美酒佳肴,卻都吃出了味同嚼蠟的樣子來。
他們沒胃口,李建成卻是有,這樣上等的席麵,他少年時頓頓都是,但登基後,確實是沒享用過了。
他一直遵奉,律人先律己,為帝當為臣民表率的道理。
還是蕭琮出列:“陛下,現在朝中緊要官職都有了空缺,而天下諸事又不能有一日停滯,還請陛下委任職事,運轉中樞政務。”
<div class="contentadv">
納言劉文靜也道:“尤其是民部和兵部,突厥尚未退去,糧草輜重還要繼續供應。”
這事原本很難,因為這種品級的官職,李建成要考慮方方麵麵,還要看關隴的態度,如果他們排斥,那麽政務就很大可能要出問題。
但現在卻是簡單了,房玄齡杜如晦等心腹本來就是六部侍郎,就等著這批人退下後補位的。
現在直接提拔就是了,雖然他們現在不在京中,但六部之中,有侍郎的侍郎暫且主持部事,侍郎都沒有了的,再往下排,總有人能頂一頂。
中書侍郎由蕭琮暫代,秦王李世民晉為尚書左仆射,納言劉文靜兼領吏部尚書。
群臣領命後出宮,武德殿之事,很快傳遍了長安內外,官民緘默不敢言,甚至有舉家出長安避禍的。
這種事,當然不是死那幾十個人就完了的,隨之而來的清算,才是最恐怖的,誰都怕牽扯到自家來。
果不其然,短短幾天的功夫,刑部大牢就被裝滿了,素來少見的宮中禁衛,在秦王的帶領下,一家又一家的抄家斬首。
長安都傳言,隻要是被秦王到家門前,便是大禍臨頭,直被傳的宛如惡鬼,其名可讓小兒止啼。
一下缺了那麽多重臣,加上人心惶惶,政務上自然是錯漏頻出,但皇帝在這方麵展示出了往日的寬仁,並未苛責什麽。
而地方也果不其然的開始出亂子,造反的、棄官而逃的、當眾辱罵皇帝的、還有自縊身亡的都數不勝數。
士林間也開始將皇帝比作煬帝,除了關隴外的世家,也並未幫皇帝解釋,反而推波助瀾。
天下的呼聲就是要皇帝下罪己詔。
因為他們都在恐懼,皇帝連關隴宗室都可以這樣毫無忌諱的隨意殺伐,那對他們豈不更甚?
世家在大多時候是對立的,以為朝廷的官位就那麽些個,大家都想多吃多占,自家占不過來,也想給自家親戚。
但也有些時候,利益是相同的,就比如在這件事上。
一時間,竟然有政令難出長安的跡象。
蕭琮劉文靜王珪三人入宮陛見,見到皇帝後性子最急的劉文靜道:“陛下,您前麵下詔,命諸道聚兵五十萬之事,是否應該暫緩,依現在的局勢,很可能會引發大動亂的。”
新晉的民部尚書王珪道:“陛下,高句麗得聞您命襄陽郡公和榮平郡公發兵平壤,已經嚇得連連請罪,要派遣使者入朝覲見,以求天子息怒。”
李建成此時臉色也有些憔悴,這麽多天官員們不頂用,可不就得他多操心。
麵對心腹們的意思,李建成搖頭道:“越是這種時候,越不可朝令夕改,朕已命河間王和秦王親往,而高句麗,本就在計劃之中。”
既然內部矛盾很難緩和,那麽與突厥開戰就是必須的了,唯有大勝,唯有大勝帶來的威望,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
七十萬大軍加上李靖李世民李孝恭徐世勣李密房玄齡杜如晦薛舉等當世人傑,還有他積攢了多年的底蘊,就不信勝不過矛盾重重的突厥。
………………
(本章完)</div class="contentadv">
評論 0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