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我們當然可以幫助德國,對於反抗侵略我們蘇聯一貫的態度都是強烈支持。
蘇聯願意以優厚的價格為德國提供資源,援助你們直到擊退外來侵略者。」
斯大林對於斯特拉瑟的請求並不意外,或者說,在得知斯特拉瑟出使蘇聯的消息,再加上法國方面的情報,斯大林對於斯特拉瑟此行的目的就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
其實猜也能猜到,兩個國家既然在經濟方面達成了合作,那麼剩下的更重要的合作無非就是政治和軍事方面了。
「斯大林同志,德國需要蘇聯的物資援助,除此之外,我們更需要你們的軍事支持。
您知道的,我們德國由於受到《凡爾賽和約》的限制,國防軍一度只有十萬人,在《英德海軍協定》簽訂後也只有二十萬人,武器裝備非常落後。
而在萊茵河對岸的法國人,他們擁有六十萬常備軍,武器精良,而且是全歐洲最強大的陸軍,依靠我們二十萬國防軍去抵擋法國六十萬人無異於螳臂當車。」
「斯特拉瑟同志,雖然我確實很想幫助你們,但是很遺憾,現在的蘇聯就是一棟破房子,只要任何人輕輕踹上一腳,他就會立刻分崩離析。」
到了討價還價的時候,斯大林自然不介意把自己的困難說的誇張一點,反正急的又不是他。
「蘇聯軍隊現在還停留在一戰的水平,而且因為蘇聯經濟的滯後,國家沒有實力養得起這麼多的軍隊。
在裁軍後,蘇軍只有六十萬人,跟法國旗鼓相當。
但是我們的軍隊無論是裝備水平還是戰術素養都比不上法國人。」
斯大林倒不是信口開河,1927年的蘇軍的確跟法軍不是一個水平的。
這批由大量前沙俄軍官組織起來的部隊除了實際水平堪憂,忠誠度也是一個問題。
用最直觀的方法對比,一戰法國雖然是跟英國聯合才勉強抵擋住了德意志帝國的攻勢。
不過巴黎始終在法國人的手中,在經過了初期的撤退後能夠相對穩定住戰線,後期在得到美國的援助下甚至還能反推。
至於擁有大量沙俄軍官的俄羅斯帝國陸軍,他們在一戰中的表現就不是那麼亮眼了。
除了戰爭一開始趁着德軍主力都在西線,俄軍偷了東普魯士的後庭,把容克貴族打的惱羞成怒。
戰爭的大部分時間俄羅斯帝國陸軍都是在潰敗,這個情況到了1917年「二月革命」後也沒有解決。
哪怕是「十月革命」後布爾什維克奪取了政權,蘇俄依然被德國摁着揍。
1917年9月德國通過發動「里加戰役」攻克里加,通過愛沙尼亞直接威脅首都「彼得格勒」。
1918年2月德國又占領了基輔。
當時的情況有多惡劣,美軍到達歐洲後,所有人都知道協約國取勝是必然的結果了,同盟國的失敗已經註定,只要再堅持幾個月,就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可惜的是,這一切都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無關,因為他們的軍隊連這幾個月都堅持不了,再打下去他們就要亡國了。
這樣對比一下,斯大林的觀點也無可厚非,蘇聯就算出兵幫助德國,也無法保證一定戰勝法軍。
「不,斯大林同志,您太謙虛了。
雖然蘇聯的裝備算不上先進,但是你們布爾什維克有強大的動員能力。
只要您一聲令下,蘇聯馬上能武裝起來一百萬大軍開赴前線,法國這種蕞爾小邦完全不是你們的對手。」
斯特拉瑟一邊向斯大林敬酒一邊拍着馬屁,不過後者也是老人精了。
對於斯特拉瑟的恭維斯大林只是微笑以待,示意斯特拉瑟接着喝酒,並沒有更多的表示。
斯特拉瑟心裡暗罵斯大林是個「葛朗台」,不見兔子不撒鷹。
要是換成基洛夫,肯定二話不說就保證要幫助隔壁的「社會主義兄弟」了。
沒看到此時的基洛夫正目光灼灼地盯着斯特拉瑟,顯然是對他的話非常贊同。
「斯大林同志,我們當然知道蘇聯也有自己的難處,所以我們也願意為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幫助,我們社會主義大家庭不就應該互幫互助嘛。」
斯特拉瑟決定拋出籌碼吸引斯大林入局。
「我們之前的經濟合作都只是民用方面的設備和技術,只要蘇聯願意出兵,我們願意提供關於軍事生產方面的技術和設備,尤其是海軍,我們可以把公海艦隊的各種戰列艦的圖紙賣給蘇聯。」
「什麼?公海艦隊!」
基洛夫驚呼出聲,他沒想到斯特拉瑟居然願意把公海艦隊的圖紙拿出來。
這可是曾經世界第二海軍的不傳之秘。
這支強大的海軍艦隊是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的海上力量,而且在一戰跟英國的交手中也多次取得了勝利在。
之所以打不過人家單純是因為英國人的艦船太多了,硬生生用人海戰術把德國海軍包圍在港口裡。
即使戰敗了,也必須承認公海艦隊的強大。
很多國家都對擁有一支強大的艦隊夢寐以求,但是他們不是沒有資源就是沒有技術,蘇聯就是缺乏這樣的技術。
如果拿到了公海艦隊的圖紙,蘇聯建造一支強大的海軍並非遙不可及。
「斯特拉瑟同志,不得不說,你們德國提出的條件確實很優厚。」
斯大林對於斯特拉瑟的慷慨也是非常驚訝,對於公海艦隊的圖紙,斯大林說不動心那是假的,但是他還是保持了理智。
「但是,蘇聯只是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還是不夠的,正如社會主義需要承載他的載體才能實現一樣,蘇維埃需要陽光下的土地。」
「當然,傳播社會主義到其它國家是可靠且合理的,所以我認為蘇聯完全可以憑藉這支強大的海軍去解放英國和法國的殖民地。
無論是土耳其還是印度,還有遠東都在等待蘇聯的解放。」
斯特拉瑟極力向斯大林訴說占領殖民地的好處,他試圖讓斯大林對於歐洲以外的國家產生興趣。
但是很遺憾,斯大林是一個腦子極為清醒的人,雖然對於瓜分大英帝國的遺產他非常有興趣。
但是在他看來,只有占領了東歐,把這些國家納入蘇聯的勢力範圍,蘇聯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成為世界舞台上的棋手。
「斯特拉瑟同志,我必須要告訴你,蘇聯的重心一直是歐洲,而不是其他地方。
如果蘇聯不能在歐洲占據一個重要的位置,那麼他就不能在世界舞台上占據一個重要的位置。」
斯大林不再看着斯特拉瑟,他轉頭將目光投向了餐桌。
在他的前方,一直有一塊空白的幕布,斯特拉瑟之前一直奇怪斯大林的面前怎麼不擺放食物,現在他知道答案了。
斯大林伸手將餐桌上的幕布扯了下來,這層布的下面擺放着一張精美的世界地圖,上面標註了歐洲各國的首都。
斯大林用手指蘸了蘸酒杯里的紅酒,然後伸出手在地圖上用力劃線,一條紅線在地圖上清晰地出現。
這條線不是筆直的,但是非常連貫,將整個歐洲劃分成了兩半。
「這就是我要的地方,斯特拉瑟同志,只要德國同意這條線東邊的地區都交給蘇聯去「解放」,那麼蘇聯明天就可以跟德國簽訂同盟條約。
只要法國發動進攻,那麼蘇聯將會立刻出兵。」
斯大林滿不在乎地將酒杯里剩下的紅酒一飲而盡,對着斯特拉瑟說道。
斯特拉瑟打量着桌子上的地圖,由於地圖的吸水性非常好,紅酒沾在地圖上的線很快滲透開來,將許多部分染成了暗紅色。
詭異的是,這些紅酒渲染的部分正是斯大林劃的線以東的部分。
看着這些暗紅的部分,斯特拉瑟感覺眼前出現了一道鐵幕。
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利亞斯特,已經拉下了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
這張鐵幕後面坐落着所有中歐、東歐古老國家的首都——華沙、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亞。
這些著名的都市和周圍的人口在未來全都位於蘇聯勢力範圍之內,全都以這樣或者那樣的方式,不僅落入蘇聯影響之下,而且越來越強烈地為莫斯科所控制。
斯特拉瑟十分清楚,只要自己答應了斯大林的條件,蘇聯一定會履行他們的諾言,法國的威脅將無關緊要,因為蘇聯有引爆他們內部的能力。
只是,這樣的未來是斯特拉瑟能夠接受的嗎?是德國能夠接受的嗎?
至少在斯特拉瑟看來,歐洲未來如果是這樣的,那麼是不可接受的。
蘇聯不能成為歐洲的領導者,這對他們來說是個災難,至少要把領導者的名字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改成「德意志民族工人國」才能接受。
為了拯救德國,斯特拉瑟坐上了希特勒的位置,取代這個奧地利人去完成他的奮鬥。
為了解放歐洲,德國也要坐上蘇聯的位置,取代這個在1991年12月的寒冬解體的國家讓整個歐洲再次偉大。
評論 0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