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他沿預定路徑小心翼翼地放置了能夠無限供應水源的特殊土塊,尤其是關鍵交叉口處確保每處至少含有兩個相連節點。
這些節點一旦啟動供水,水便會沿特定路徑緩緩流動,到填滿全部的溝渠。
考慮到水體自然條件下傳播的最大距離為格,
他設計時巧妙避免了這一限制讓各個供水節點之間的最大間隔保持格之內,
以便各個部可以相互連通,保證了水源能夠覆蓋到每一處。
當最後一段水道得到充足灌溉后,雲易又一次藉助水梯來到了地面,
先將用空了的鐵桶歸還至倉庫,隨後取來了一些必要的產資料,
包括用於製作耕具所需的鐵條和木棒,利用工作台製成了十份鐵制耕地工具,
並將這些裝備以及來需要種植的作物種子胡蘿蔔、小麥以及甘蔗,
外加準備用於加固結構的花崗岩方塊及切割機器一一收納好。
儘管工作台能夠把岩石方塊轉化成岩石樓梯,不過需要六個岩石方塊才能轉化出四個樓梯。
相比之下,切石機只需單個岩石方塊就能完成切割任務,均製造相數量的樓梯,可以節省出兩個岩石方塊。
不過,岩塊對雲易而言不算稀有之物,他的儲存中仍積壓著上萬塊,不知何處安放。
然而,節儉是中華的傳統美德,秉持這種精神,雲易攜帶上這些材料,再次乘坐水電梯到地下區域。
此時,地下空間的天花板經點綴了眾多的核能火把,亮的光線將這地下世界裝扮得外耀眼。
手握雙鐵鍬,雲易靈活揮動,左一下右一下,所到之處,土地皆變為富饒的農田。
不多時,他就完成了一千二百方米的胡蘿蔔田與樣大小的小麥田的開墾。
至於甘蔗,它無需特別翻地,只要靠近水邊,無論是土壤還是沙子上均可長。
因此甘蔗區域就沒有開墾的需求。
接下來,雲易從背囊中取出各類種子,依次種植下去。
種植小麥簡單至極,一步,撒一把即可。
小麥種子一經接觸田土,瞬間扎進土壤,稍作等候,青翠的嫩芽即探頭而出,標誌著成的種植。
相對地,胡蘿蔔的種植則需要更加細緻,必須將其根植於土中,隨後樣快速沉入地面,幾秒時間后, 的土地便會綻放出一簇簇翠綠的命。
最為繁複的是甘蔗的栽種,需將較長一段插入泥土。
值得注意的是,僅需首種植,之後每次收成保留一小部於地,便可實現連續長,如一台永不疲倦的永動機。
待所有三千米的種植區域均覆蓋完畢,雲易感到頗為欣慰。
按每方米土地每三天產出八公斤的胡蘿蔔速度計算,這整整一千二百方米的胡蘿蔔種植區域三天之內能產出九千六百公斤。
相比之下,小麥的單位產效率較低,但是仍然可以四天內從一方米的土地產出四公斤。
因此,寸的小麥種植區,四天的周期里能夠產出四千八百公斤小麥。
假設一人日需糧食為兩公斤,這個微型地下農場足以養活兩萬人。
與現代高度改良、精心培育的小麥相比,東漢末期的小麥單畝產量遠不如後者,現代的小麥畝產常超過千公斤,而彼時期最佳的耕田也只能達到每畝幾百公斤,而次級耕地的產量更是降至每畝一百餘公斤。
正因如此,一個普通農戶需要五畝土地才能保證基存,而種植十幾至數十畝的土地才可能實現較為富裕的活。
比如趙家所的村落雖然坐擁數千畝地,但按照東漢末的標準,這充其量只算作比較富裕的家庭,並不足以躋身地方豪強之列,原因於扣除了各種苛捐雜稅,趙家正常景下才能有些許盈餘,若遇到自然災害,則全家又要歸緊衣縮食的活方式。
至於真正的貴族世家長家,則當屬傳承數代且三代為相或大官的人家,諸如四世三公
的袁家即是這一類顯赫家族的最佳代表。
汝南郡中的光家族坐擁數十萬畝肥沃的土地,而他們全國範圍內擁有的耕田更是超過了百萬畝,足以讓人稱富甲一方,甚至對國家造成一定的影響。
這雄厚的財富,正是袁家後來能以一己之力幾乎掌控半個漢朝的力量之源。
遺憾的是,袁家內部紛爭不斷,否則憑藉其巨大的財富與廣布天下的名望連續四代擔任朝廷要職也許真有可能結束漢朝,另立新朝。
感慨了一番后,雲易拿出了他的鏟子。
為了解決人們如何更容易地進入地下室的問題,他還得挖一個樓梯。
緊接著,雲易手持鏟子,沿著地下室邊緣按度角斜向上挖掘,由於整個地下室僅有十米深,因此沒幾鐘他就打通了到地面的道路。
當然,這個新造的樓梯雖可人,使用起來卻頗為不便,每步梯之間的高度相當於里的方塊大小,足有一米高,來進入地窖的人肯定不想像攀岩一樣爬梯。
鑒於此,
他當場放下了一個石頭切割機,並用它將原完整的花崗岩塊切削成為更適合走的階梯。
即便這樣製作出的花崗岩梯仍然有較大的高低差,因為一米的高度只包含了兩節,比之原先的一米落差,現為米,算是改進了許多。
評論 0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