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课班开学几个月了,“放羊”式管理之下,我那不守规矩的本心更加跳脱起来,最明显的表现便是,在学校寝室住宿的时间越来越少,总是去那些租房的同学处“蹭床”,除了广柏同学租住的那座小楼之外,很快又找到了一个新的据点。
朱文尧院子里有个远房叔叔在酒厂任保卫科长,刚好今年他的亲侄子朱大圣进入三中读高一,考虑到学校的生活太艰苦,科长叔叔在自己住的小房间搭了一个地铺,不管他在不在厂里,小侄子都有个睡觉的地方,一日三餐也可以享受厂里工人的待遇,比起三中好太多。开学后不久,文尧便叫上我去体验生活。
那是一个初冬的日子,科长叔叔或许是出差了,或许是回家了,总之不在厂里,上完晚自习,文尧便约我去酒厂。来到厂门口,看到两张陌生的面孔,门卫把我们拦了下来,文尧说“我是朱科长的侄子”,门卫说:“不对啊,他侄子我认识,早就回来了。”怎么说也不让我们进大门,磨蹭了几分钟,终于看到了朱大圣的身影从不远处的墙角转出来,原来文尧早已和他约好,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他特意来接我们。看到朱大圣走过来和我们说话,门卫不再阻拦,马上拉开了门卫室旁边的小门。
虽然已是深夜,酒厂里仍然灯火辉煌,我们跟着朱大圣的脚步,拐过两栋三层办公楼,爬上一条曲折的水泥楼梯,每一个地方都宽敞明亮得有如最好的柏油马路。不远处靠围墙边有一个单独的小院子,建筑风格与其它厂房、办公楼的粗犷刚硬明显不同,四处亮着柔和的乳白色萤光灯,深蓝色玻璃窗被粉色的窗帘密密匝匝地遮盖着,透着几分神秘,大圣说那是日本专家住的地方,平常人不能进去的。
进到房间,一色的军人绿映入眼帘,叔叔是从部队转业的干部,厂里配备的双人床上,叠得方方正正的军被展示着他的风格,大圣说即使叔叔不在,他也不会去睡那张床,因为叠不出那被子的棱角。
用箱子和木板搭成的地铺是大圣睡觉的地方,仅仅比地面高四五寸的样子,被褥也是军队的颜色和样式,简单地三折叠在上面,有点凌乱,好像正规军带着一个刚刚加入队伍的游击队员。
除了这两张床,房间里还有一张三节式的书桌和一个高高的铁皮柜子,从房顶正中垂落一条双色的电线,亮着一支六十瓦的灯泡,两条椅子被我和文尧占据了,大圣只能蹲坐在地铺上,双腿尽力地往前伸展以缓解疲劳。
来到一个新奇的地方,我们并没有复习功课的欲望,三个人边坐边聊了一会,大圣看了一下墙上的挂钟,对我们说:“到夜班工人换班的时间了,我们去食堂吃点东西吧。”
可能是为了方便上班的工人,酒厂的大食堂建在车间的区域,我们从办公楼穿过,又进了一道大门,再走过一串水泥圆柱形建筑,来到了食堂的大厅。
这个大厅比三中的小了一圈,中间摆着十多张桌子,里面的人并不多,稀稀拉拉地坐了十来个,打饭菜的窗口开了三个,大圣拿出一叠餐票,为我和文尧各打了一份豆腐干和米饭,他自己则打了一碗面条,三个人坐在桌边吃了起来。
这是我第一次在工厂吃饭,也是我第一次吃“夜宵”,在学校里吃得十分饱满的晚餐,和眼前的饭菜相比,是那样的寒碜和单薄。同样是豆腐干,学校里一般是五六砣不规则形状,还有一股浓浓的怪味;这里却像家里炒的一样,切得厚薄大小均匀,再拌上辣椒、葱蒜等调味品,真是色香味俱全,而且份量十足,满满的一碟,要是放到学校里,够三四个人吃一餐了;何况还有一个免费提供的青菜汤,米饭更是无论吃多少都管够。
吃过夜宵,大圣又带我们去洗澡,酒厂的澡堂面向工人全天24小时免费开放,几十个淋浴龙头没有一个是坏的,热水的温度还可以自己动手调节,初冬的寒风里,我们洗得皮肤发红才依依不舍地回到房间去睡觉。
一回生二回熟,从此以后,我和文尧成了酒厂的常客,只要叔叔不在厂里,我们便会去大圣那打牙祭,但叔叔给大圣的餐票毕竟有限,我们吃了两三次夜宵之后,就不好意思再去食堂了。恰在此时,有人开始在酒厂外面的菜地上建房子,帮建筑队伍做饭的师傅和文尧同村,我们偶尔也去工地沾点油腥,改善一下油盐不调的学生生活。
又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我和文尧没有在学校上晚自习,第七课下课便随大圣一起往酒厂跑,到厂里却没有赶上开饭的时间,三个人放下书包,都把目光投向围墙外的那个工棚,不约而同地走出了厂门。
和往昔的热闹不同,今天的工地十分安静,走过几畦菜地,来到煮饭师傅的工棚,我们才发现用竹夹板拼凑的简易门上挂着一把锁,工地放假了。
我们站在原地四处张望,天色慢慢暗了下来,肚子不争气的咕噜作响,怎么办?
仅用两根铁丝捆在桩柱上的简易门拦不住我们的脚步,文尧伸出粗壮的大手,生生地拧开了铁丝的接口,吱嘎一声将门半推半扛地靠在另一边墙壁上,三人一起走进了工棚,四处寻找能吃的东西。
一会儿,我们都露出了失望的脸色,可能是工地快要完工了,或者是要放假一段时间,棚子里收拾得干干净净,除了锅碗之外,米、面等材料居然一点不剩,想自己动手饱餐一顿的机会眼看就要泡汤了。
借着天黑前残存的丝丝光亮,看着工棚外绿色的菜地,我突然冒出一句:“外面有那么多白菜,我们可以摘几颗回来煮了吃啊!”听了我的话,文尧和大圣都表示赞成,只是现在天还没全黑,白菜虽然不值钱,但毕竟是别人家的,他们示意我过一会再行动。
过了十来分钟,外面已经看不到一个人影,天色也完全黑了下来,大圣跑了出去,很快就摘了三颗白菜回来。接下来,文尧架好锅子,开始寻找散落在地上的竹片木棍烧火;我则找到一只缺了口的铁桶,装上半桶水,先把白菜整颗放进去游泳,然后将菜叶一片片从菜身上分解下来,用清水漂洗。
火越烧越旺,文尧突然说“没油”,我接着说“先加点水吧”,等水烧开了,我立即从铁桶里抓起一片又一片菜叶,胡乱地用手撕成更细的碎片,扔到锅里,盖上盖子;大圣还在不遗余力地搜寻,最后找到了小半包粗盐,往锅里撒上两把……
煮了几分钟,热气冲得锅盖呯呯作响,我揭开了锅,望着满锅白绿相间的颜色,每人盛了一大碗,急不可耐地吃了起来。咂吧一下嘴,味道还不是太差,文尧好像觉得太淡了,又往锅里撒了一把盐,把碗里的也倒进去搅和了一会。
就这样,大圣吃了一碗,文尧吃了两碗,我吃了三碗,锅里最后只剩下一点点残渣和汤水。
三个平时不做家务的男孩,手忙脚乱地煮了一锅白菜,我至今还记得那独特的味道;而那天掌勺主锅的文尧,后来真的成了正儿八经的大厨师。
评论 0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