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書 Inktalez
寒假确实是一个好玩的时候,不仅我们这些上学的伢崽妹仔可以不用每天捧着书本,父母也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这不,妈妈已经有好些日子会突然放下手头的事情,一个人跑去翻开一个小小的笔记本,一边看一边嘀咕,似乎想从中寻找什么答案。
今天已经是第四天了,妈妈似乎让那本笔记中的某个问题难住了,翻来覆去地查看,又用笔写写划划,微皱的眉头仍然没有展开。或许是觉得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吧,她终于把那个宝贝似的笔记本交给了我,翻到中间的位置,告诉我:“这是从别人那里抄来的一套测算运气的东西,方法是用人的出生年月日所有数字加起来,然后除以7,余数是多少就对应于哪一种类型,我已经用这个方法测算了全家和一些亲戚的命运,好像很准,但是用你外婆的生日去测算,刚好能够整除,也就是说没有余数,她应该按哪一种来算呢?”
接过妈妈的笔记本,我并没有第一时间去拿外婆的生日来测算,而是如饥似渴地阅读起上面的文字来。其实这个方法很简陋,总共只设了七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的批语也不过两三百字的样子,说的无外乎幼年坎坷、少年聪慧、青年发达、中年宏运、晚境乐和之类,某些特别的类型,也会有“多子多福多妻”的说法。只用了十来分钟,我就从头至尾通读了一遍,又拿自己的生日测算了一下,似乎能够小小地满足一下幼小的虚荣心(好像比别的几种要好一些),这才开始琢磨妈妈提出的问题。
一、二、三、四、五、六、七,外婆的测算到底应该按哪一种来看呢?我默念了两遍,顿时哑然失笑,妈妈也是一时钻进了牛角尖,这里面不是有个“七”吗,当然就是能够整除的那一种了。
听到我的解答,妈妈立即把笔记本要了回去,仔细地查看那廖廖的几行文字,仿佛要从中看出外婆未来的一切,然后尽女儿的孝心去帮助她、维护她。特别是看到“享寿八十又五”的批语时,妈妈的激动更是喜形于色,要知道,前面几十年,我们整个竹山湾龙家院子,甚至整个新屋里龙氏宗族,能够享寿八十以上的老人,可以说是百里无一啊。
再次询问我的解释,觉得自己没有测算错误之后,妈妈高兴地说:“松崽,虽然现在不搞运动了,但算命看八字这些东西,毕竟属于孔老二的范围,过去都要算作封建迷信来批判的,现在也不能算是正书,不要到外面去讲哦。”
说了这番话之后,可能是觉得我天生和这些“孔老二”的东西有缘,妈妈把笔记本重新递给我,说:“这里面还有一种按人出生的生辰八字来测算命运的方法,每一个年份、月份、日期、时辰都对应于某一个重量,将一个人的四项重量加起来,就是命的重量,再对照后面的批语,就可以查看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了,你也看看吧。”
再次接过妈妈的笔记本,我马上沉浸到了新的阅读和新的感受之中:
这是一套依据传统而来的算命理论,针对普通农村稍有知识的人群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并流传开来,年份的重量整整排了六十年,契合的应该是干支纪年的一个循环,但它开始的年份并非“甲子年”,而是从1930年开始;这种排法也困惑了妈妈好一阵子,因为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都是1930年以前出生的,仅凭这个表查不到对应的重量,直到我研究一番之后,妈妈才知道可以通过加减整整60年的办法来查找。月份排的是十二个月,简单地从一月开始,到十二月结束,其实以我今天的理解,也不尽准确,毕竟每一年的同一个月,严格按干支纪月来算,并不相同。日期按30天编排,和月份的编排有同样的疏漏,好在我们用的都是农历,要不妈妈又会纠结31号到底该怎么算了。至于时辰,也排成了十二个,妈妈纠结的是,我这个长子,真正的时辰却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拿到这个“称命书”,我最关心的仍是自己的“命运”,根据妈妈提供的两种可能的时辰,我测算了自己两种可能的“命重”。深受打击的是,无论怎么算,我的命也只有“三两多不足四两”的样子,虽然比最低级的“二两四钱”强很多,但比起“高大上”的“六两八钱”来,还隔着十万八千里呢。唯一可以安慰自己的,就是这套方法还不能算是十分完备,也许并不准确吧。
这就样,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寒假里,我接受了命理知识的入门学习与实践演示,为以后对五行八卦、河洛地理、面相骨络的兴趣埋下了伏笔。
注:妈妈始终把测算命理、查勘地理之类的知识归诸孔子的学说,原因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批林批孔,把所有的“四旧”都归功于这个“大成至圣”先师,虽说是农村少有的“高级知识分子”,她仍相信并沿用了这一说法。
评论 0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