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种生物的记录,在一些古籍上确有记载。
在唐代作家段成式撰写的《酉阳杂俎》第十七卷中,记录有这样一种吸血的怪物,原文为 “异虫”。
记载内容为:温庭皓在江州与宾客看打鱼,有一人忽上岸狂走。温庭皓问之,但反手指背不能语。视之,其人肤色黑,细看有物如黄叶大,齿咬其上,难以取下。温庭皓令烧之,方落。此物每处有一眼,底下有嘴如钉。被袭之人出血数声而死,莫有识者。
意思是,唐代诗人温庭皓曾在江州,也就是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市任官。
一天,他正与宾客看渔夫打鱼,突然有一个渔夫狂跑上岸,温庭皓问他为何奔跑,渔夫不说话,只是反手指着自己的背。
渔夫皮肤本就黑,仔细查看才发现有一个如黄树叶大小的东西咬住渔夫的背取不下来,温庭皓下令用火烧才使其放开。
只见这个生物通体遍布小孔,且每一小孔底下都长着一张如钉子的嘴巴。
后来渔夫因大量出血而死亡,没有人认识这是什么生物。
这个故事在明朝张岱撰写的《夜航船》中也有记载,只不过其称谓从 “异虫” 演变为了 “白嘴虫”。
另外,在清代文学家袁枚撰写的《子不语》第八卷中,记录有一种叫 “簸箕龟” 的怪异生物。
原文是这样的:乾隆辛卯春,山阴刘继云路过镇江,见富商客船飘没,货物甚多。江边有苏安水姓人,俗名水鬼,专以打捞货物为生。是日,衢州有富者,水鬼皆知,严定价钱,一起入水,上岸时忽少一人。众人疑其在水中藏匿金银,复入水寻之不得。但见一龟赤色,大过玉盆,其形扁如簸箕,无头无尾无足。水鬼被其咬住,拉之不开,乃以大铁钩拽龟上岸。通体有小孔数百,皆其口眼。人血已被吸尽,而龟口仍咬紧不放,刺以利刃,龟若不知。不得已,众人将被吸干的水鬼与龟烈火焚之,臭闻数里。或曰,此即锅盖鱼之极大者,沿浙江江中游动。
意思是大清乾隆辛卯年,也就是公元 1771 年的春天,在现今的江苏省镇江市,绍兴人刘继云打算过江,看到来往的船只被大风掀翻,货物在江面漂流。
江边有一些水性很好的人,专门以打捞货物为生,俗称水鬼。这天又有一艘客船被掀翻,江边的水鬼们全都来了,跟金主商量好价钱后,就一起入水打捞货物。但等到他们上岸时,却发现少了一个人。
众人怀疑他在水里藏匿财宝,就下水去找他,但却怎么也找不到,只看到一只大如玉盆的红色乌龟,它的形状扁扁的,像簸箕一样,没有头,没有尾巴,也没有脚。而失踪的那名水鬼正被乌龟咬住,怎么拉都拉不开。然后他们用大铁钩将龟和人一起拽上岸。
只见这只乌龟浑身布满了小孔,像是口眼。被袭击的水鬼早已被它吸干了血液,但它还是不肯松口,人们用利刃刺它也没有反应。
没办法,他们只能将那个被吸干的水鬼连同这个奇怪的乌龟一起焚烧掉。怪物受热发出的臭气,隔着数里都能闻到。有人说这是最大的锅盖鱼,在浙江的江中格外多。
以上就是关于这种生物的全部记录。
对于这种生物的猜测有很多,但大多来自大众以及网络自媒体的推论。
首先,吸血这一攻击特性很容易让人第一时间联想到一种易守墓的夜行性动物蝙蝠,但这个说法在我看来是属天马行空。
首先,至今已被发现的吸血蝙蝠共有三种,皆分布在美洲的热带和亚二带地区,且体型偏小,其中最大的体长也不会超过3.5英寸。
而大体型的蝙蝠如马来大狐蝠、金冠果蝠等都是以素食为生。
换句话说,东半球根本没有吸血蝙蝠的存在。
另外,吸血毯的形态和习性描述与蝙蝠相差甚大,水声、吸盘方形或圆形这几个特征在这个说法中得不到任何解释。
第二种说法倾向这是一种尚未被发现的巨型水蛭。
水蛭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马黄,是一种分解的寄生性或捕食性蠕虫,通过吸盘吸附在宿主身上,以吸血为生,体型成亚圆柱状。
目前已发现的最大的品种是巨型亚马逊水蛭,体长达到12英寸。由于大多数淡水水蛭习惯生活在池塘、湖泊和缓流浅水区,导致这种生物在东南亚的种群分布极为广泛,吸血、聚火、难以挣脱。
吸血毯的这些特征与水蛭极为相似。
但这种说法的问题在于,水蛭的吸盘数量并不多,只在身体的前端和后端生长,甚至有的原始水质物种只拥有一个吸盘口气。
再有,水蛭的身体并非扁平状,即使是在未进食的状态下,背部也会呈现凸起状。另外,水蛭的行动速度极为缓慢,可以用蠕动来形容,与吸血毯受精快速逃算的描述相差很大。
另一种推论倾向,这是一种投足类动物,比如幽灵烧或毯子章鱼,这样可以解释生物生有许多吸盘的特征。
这个说法也未确认。
评论 0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