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宇宙万物最终都会走向死亡?
死亡究竟代表着什么?
而它真的是一切的终点吗?
请认真看到最后,因为这很有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个全新的认知。死亡是指在生命系统中所维持其存在属性的丧失,且不可逆转的永久性的终止,它代表着一个事物状态的终结。
以地球生命为例,狗的寿命一般为10到15年,人类的寿命大约在80岁左右,格陵兰鲨鱼的寿命可达270岁以上,就算是号称可以永生的灯塔水母也有真正死亡的一刻。
死亡也不仅限于生命,同样也适用于宇宙中的天体。在大约50亿年后,当太阳内部的氢元素被耗尽的那一天,无法再继续进行核聚变释放能量时,太阳便开始走向寿命的终点,最终演变成1颗荒芜的白矮星。
同样,地球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寿命,当太阳进入生命末期,其产生的热量会导致外层不断膨胀,最终地球会被太阳无情的吞噬掉。
而从微观世界看,宇宙万物都是由元素构成,其中放射性元素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半衰期,从钋-215仅为转瞬即逝的0. 0018秒,到铀238可达漫长的45亿年之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是宏观宇宙还是微观世界,几乎所有的一切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生命周期。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的解释,能量的总量始终保持不变,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而根据熵增定律的解释,在一个封闭的孤立系统内,熵的总量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且这一过程不可逆转。两者看似矛盾,但其实却也相辅相成。
虽然能量的总量不变,但其形式和分布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就体现了熵增定律的作用。这也就意味着,所谓的死亡其实只是由一种形态变换成了另一种形态而已。
比如,从刚出生时不足10斤的你,到现如今体重已达100斤以上,你身体中多余的物质究竟来自于哪里?
此时的你和10年前的你相比,所组成的物质还有多少是重复的?而当你减肥以后,消失的那一部分物质又去了哪里?
宇宙也是如此,当太阳变成1颗白矮星后,曾经组成太阳的物质又去了哪里?
其实,死亡并不是所有事物的终点,世间所有的一切最终都只是变换了另一种形态而已,它们从未消失,又何来湮灭?
超新星
在距今250万年前,一个躺平的南方古猿人正躲在一棵树下休息。
当太阳落山后,他看到了十分困惑的一幕,在漫天繁星的夜空中,有一颗星点开始变得越来越亮,甚至超过了月亮。
即便到了白天,也犹如太阳一般照耀,并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其亮度还在持续不断地增大,甚至超过了太阳。直到数月后,这个星点才逐渐变小,最终彻底消失在茫茫星海之中。
但实际上,这个古猿人所看到的正是宇宙中最具破坏力的超新星爆发。
当一颗狂暴的大质量恒星走到生命的尽头时,其内部的聚变燃料将会耗尽,不仅会使恒星的外层物质因无法抵抗重力而发生坍缩,并在强大的引力势能下将外层炸开,形成一个快速膨胀的炽热光球。
而在这个过程中,高度磁化的气体云就如同一个巨型的粒子加速器,将所有带电粒子加速至接近光速,不仅会朝各个方向发出致命的高能电磁辐射,同时还会照亮其所在的整个星系。
而爆炸所释放出的能量,更是能瞬间消灭50光年范围内的所有生命。虽然超新星爆发的破坏力与它和我们的距离有关,毕竟人类已经目睹过多次数千光年外的超新星爆炸后依旧安然无恙。
但如果地球距离爆炸点仅有100光年,那么在受到长达数10年的辐射轰击下,不仅会使保护地球的臭氧层彻底被腐蚀,同时还会电离整个大气层,并形成一个不断聚集的雨云。
当这些气云覆盖整个地球时,大量的太阳光将会反射至太空,最终导致整个地球进入冰河世纪。
并且研究人员还在海底矿物中发现了放射性原则,而这一发现也间接证明了,就在那个南方古猿人躺平后没多久,地球就因附近的超新星爆发,进入到了可怕的第四纪大冰期时代。
评论 0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