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書 Inktalez
冬天来了,寒风固执地敲打着窗棂,同学们一个个转过头向窗外看去,却再也不想收回来:那里,有一股热潮在悄悄地涌动——继前些年香港电视剧《霍元甲》之后,国产电影《少林寺》、《少林小子》等在高沙上演了。
学生是清贫的,除了家住高沙镇的那些通学生之外,寄宿的同学大多连两角钱一张的电影票也买不起,只能从他人那四处飞溅的唾沫中想象一下少林十三棍僧的风采和木棉袈纱的华美。
学生的时间又是充裕的,特别是下午放学后到晚上自习前,有好几个小时的自由时间,总是在操场上耗费力气或者捧着书本硬啃,久了也会乏味。也许那些早熟而又感情丰富的学生,能够每天找一个偏僻的角落去卿卿我我,其他的人,很多时候连晚饭也省略了,直接去街上游逛,毕竟满目的城镇事物,比单调的学校生活有趣了许多。
在游逛的时候,三岔路口的电影院是一个令人向往而又失望的地方。向往的是,电影院集中了几乎全镇具有“小资”情调与生活水平的年轻男女,用现在的话说可以“养眼”;更集中了最时尚、前卫的电影节目,如果有两角零钱,还可以费劲地挤到售票窗口,买好票后排队进入电影院里一探究竟。失望的是,我们大部分的同学,既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去享受看电影的惬意,也没有像某些混在街头的人物那样有借着售票窗口的拥挤去摸捏一把漂亮女孩,或者装出一股凶狠的模样硬闯电影院大门的匪气,只能在一边羡慕万分地看着,连起个哄打个哦呵的胆气都没有。
好在学校对同学们的心态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做出了一个让所有同学奔走欢呼的决定——组织全体师生去看两场电影,分别是《少林寺》和《少林小子》。
第一次走进高沙镇这个能够容纳上千人的电影院,那一排排连在一起的木板椅子,可不是我们西中公社电影院那简陋的条凳,由于椅子有靠背,没坐人时椅面又是收起状态,避免了人们在凳子上面跳来跳去争抢座位的可能。电影院建有一定的坡度,前低后高,坐在后排的人不会被前排的挡住视线,也就不再去争抢前面的位子。惊叹于高档设施的我,对电影的内容倒没有太多的关注,留在记忆里的,在《少林寺》中有十三棍僧联合摆出阵势、鹰爪王仁则那刚猛的手指造型;在《少林小子》里,则唯有穿着大红袈纱的老方丈走进柴火堆的场景和那半句“袈纱木棉做”的唱词了。
有了学校组织观看的两场电影,少林热潮在同学中渲染得越发热烈:
修炼武术的风潮开始在学校蔓延,一些练过武术的同学受到追捧。我们班上的曾昭挺同学,据说是马安公社著名武师“三老鼠”的亲传弟子,一手鹰爪耍得像模像样,与电影里的王仁则相比似乎还真切几分,虽然学习成绩只是中等,却成了很多同学的偶像。二年级里有一个据说同样出自“三老鼠”门下的同学,在学校组织的文艺晚会上一趟“三皇炮锤”走下来,更是风靡了校园好一阵子,加上他体形匀称、相貌堂堂,居然成为不少女生暗恋的对象。除了“追星”之外,不少同学也加入了修炼武术的行列,或跟着某个有武术基础的老师,或在老家拜到某个民间武师的名下,学校的操场上,从此多了一队又一队挥拳踢腿的同学。
跑上街去观看武侠片的同学也越来越多,他们当然不可能每天拿钱买票去电影院,当时街上有不少的店面,为了吸引顾客,把电视机摆在柜台上,播放电视剧的黄金时段几乎就是对外开放,虽然老早就挤满了蹭看电视的人们,同学们总能找到一个缝隙插进去,捞着什么就看什么。最能吸引大家的,还是热播的一些武侠片,要是恰好播放的是某个又长又绵的言情片,以男同学为主体的蹭看大军,立马会转移阵地,到另一个地方去碰运气。
就这样,1984年冬天的寒风里,“少林”引起的热潮,一阵又一阵地温暖着我们这些初次走进城镇、走进高中的学生那简陋得有些过分的生活。
评论 0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