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野草 69: 第69章 启蒙运动会
0%
墨書 Inktalez
十月,秋高气爽,大家对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环境都有点熟悉了,学校突然宣布:放假三天,召开秋季运动会。 0
对于山村长大的我来说,这是人生的第一个运动会,虽然没有作为运动员的资格,但在主动担当拉拉队员、全程观看并为同班同学鼓劲的同时,也扎扎实实接受了体育运动的一次彻底启蒙。 0
首先举行的项目是男子60米短跑。据说老师们为这个项目的距离定60米还是100米进行了很长时间的争论,最后体育教研组长一锤定音:三中的操场还不够大,跑道只有250米,短跑必须在直道上进行,受场地限制,只能跑60米。 0
这项最先开始的比赛,让我见识了三种从来没有见过的体育器材:首先看到的是起步器,在划好的起跑线后约一米多的地方,并排放着六个铁制物品,斜斜的铁踏板上有着一层黑色的橡胶,橡胶上面刻着几道直直的深槽。负责发令的老师大喊“各就位”,经过一番热身活动的选手们依次蹲下,将右脚蹬在橡胶条上,身子慢慢绷紧,静静地等待着,“预备”的喊声响起,选手们的身体立即呈现出了向前冲的趋势。就在我竖起耳朵等待着“跑”的声音发出时,老师扬起了手中的“枪”,扣动扳机,“啪”的一声,选手们如离弦的利箭冲向前方,听旁边来自城镇的同学解释,我才知道这就是“发令枪”。选手们一阵风似地跑过,高高拉起的大腿,让我突然看到有几位的鞋子底下居然装有几颗闪闪发亮的铁钉,他们是不是在“舞弊”?看到我疑惑的目光,在一边活动准备参加第二组比赛的体育委员亮出了自己的鞋底,上面同样有几颗铁钉,他告诉我,这是比赛专用的跑步鞋,有了那几颗铁钉,抓地更有力,跑起来更快。 0
紧接着举行的是跳远项目,对于我这个前不久在升高中的体育考试中刚尝试过立定跳远的“土包子”来说,这个项目还不算太陌生。让我大开眼界的是,除了立定跳远,同时列入运动会的还有跳远和三级跳远两个项目,如果说跳远选手各不相同的助跑距离和方式还只是让我有点眼花瞭乱的话,三级跳远那连续的蹬地与起跳,特别是最后一跳的气势与高度、长度,则真正让我目瞪口呆了。 0
第一天的比赛项目安排不多,我在惊讶地接受启蒙的同时,实在没有太多地关心自己班级到底取得了多少比赛的胜利,还是在身边不少同学的喧闹声中,才知道一个并不起眼的细节:班上有位报名参加女子50米短跑的同学没有来参赛,让很多男同学脸上挂不住,倒是我们的班主任曾老师,对此并没有多说什么。 0
第二天的比赛,以投掷项目开场,小时候在山村里,少不得邀上三五个小伙伴在空旷地比赛投石子,像这样正儿八经的体育比赛,却是第一次见识。铅球这东西还好理解,不就是一个圆圆的石子嘛,但我走过去想拿在手里试一试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大错特错了,同样是圆圆的一砣,这个铅球可比石子重太多,如果不是临时加把力,我差点没抓住让它砸上了自己的脚。让我稍稍感到安慰并找回一点面子的是,选手们投铅球好像并没有用太多的技巧,只是用力把它推出去,比赛的成绩在我的眼里也不是太离谱,最好的也只有9米多。铁饼这东西,则让我想起了村里办白喜事时用的铙钹,它恰似两个铙钹紧紧地粘在了一起,有了上回试铅球的经验,我用力准备去抓起一个试试,这次又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它的重量明显比铅球低很多,除了外沿包着一圈铁皮之外,中间的主体居然是木制的,称之为铁饼实在有点名不符实。 0
即将开始比赛的时候,担任裁判和维持秩序的老师如临大敌,把围拢的同学一群群驱散,拉起老长老宽的警戒线,费了好大的劲才宣布比赛开始;参赛的选手也不负同学们热切的眼神,右手五指散开抓住铁饼,在投掷线前以一只脚为支点、另一只脚伸直原地转起了圈,一圈,两圈,越转越快,一直转了四五圈,在面向半圆形投掷线顶点的刹那间出手了,铁饼带着旋飞向前方,在大家的目光注视下飞了好一会,才慢慢地落下,在操场上砸出一个浅浅的白印,裁判老师拉起皮尺一量,宣布成绩是26米85。 0
标枪是投掷比赛的最后一个项目,也是围观者最多的项目,看着直直的竹杆前尖尖的铁枪头,生怕扎着自己的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放弃了投掷线前方的观战位置,倒是省了老师的驱赶。与铁饼项目不同的是,标枪项目可以助跑,选手们正在寻找自己最佳的起跑位置和步幅,围拢在跑道两旁的同学不时散开又合拢,似乎也在追随着选手进行热身。真正的比赛,反而变得有点乏味,再加上另一边已经进入决赛的篮球场边传出越来越高的呐喊声,我也就半途离场了,后来听说最好的成绩是50多米。 0
第三天的比赛,据说是我们班最有希望取得好名次的长跑,男子3000米和女子1500米。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也第一次在城镇学生面前昂起了头,这个项目看起来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农村学生在读高中之前,几乎每天都要走着去上学,早就练出了一副副“铁脚板”呢。曾老师也没有扫农村同学的兴,为我们安排了一半的参赛名额,只是我因为太矮小,仍然只有观战的份。 0
比赛很快开始了,一组有十多个同学参加,因为距离长,算起来要绕整个跑道跑12圈,起跑线上的选手和裁判都显得比较轻松,谁也不去计较前后不到一米的距离会对比赛结果有什么影响。比赛的前面两三圈,除了一个体育特长生,农村学生远远地跑在前面,牢牢地控制了第一方阵,城镇学生却不紧不慢地跟在后面,仿佛不是在参加比赛。跑到第六七圈的时候,一直猛冲的农村学生有好几个慢了下来,虽然仍在竭力维持,和城镇学生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短,甚至有两三个城镇学生超过了整个农村学生方阵跑到前面去了。最后两圈的时候,第一方阵里只剩下一个农村学生,冲刺之后,他得了这个小组的第五名。后来,体育老师才告诉我们:长跑也需要技巧和训练,什么时候保持什么样的速度,都是有讲究的,如果一上去就猛冲猛跑,连跑到终点都很难。 0
接下来的女子比赛,三班的同学突然间喧闹起来:那个很多人寄予厚望的城镇女生,继第一天缺席比赛之后,又一次缺席了!许多同学在责问:“要么就不报名啊,怎么报了又不来?而且每次都这样……”并未完全适应新环境的我,没有表达自己的意见,只是静静地听着、看着,另外一群来自某个农村、原来在同一个初中读书的同学却闹得越来越起劲,最后相约去找班主任曾老师要说法。直到他们愝旗息鼓之后,我才隐隐约约地知道,这个女生那几天正值生理期,实在不宜参加这种剧烈的比赛。 0
这一下,在体育运动之外,又给了我一个女孩子生理特征的启蒙。 0
 
 
目录

评论 0

阅读设定

文字大小
-
18
+
  • Amy
  • Mary
  • John
  • Smith
  • Ed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