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野草 47: 第47章 晚自习
0%
墨書 Inktalez
住校了,每个星期有六天要呆在学校,下午三四点钟放学后,大多数的同学都回家了,我却不能回去,趁着天还亮着,花园中学附近的地方也宽敞,还能四处走走玩玩。可一旦夜幕降临,就没有别的去处了,爸爸那间校长室只有不到10个平方,他还要办公,容不得我时刻逗留,仿佛只有教室,才是我最该呆的地方。好在48班住校的同学不少,大家都钻进教室,虽然没有任何老师管理,也慢慢形成了一个晚自习的小团体。 0
大家白天的时间几乎都呆在教室里,有老师管着,那是无可奈何;到了晚上,还要呆在教室里,时间可就随我们自由支配了。我们的老师都不是那种“填鸭子”的高手,布置的家庭作业也不太多,像我这样学业还算过得去的学生,不用半个小时就可以搞定;尹红松和罗永中两个,很多时候都会把我做好的作业拿过去“参考”,耗费的时间也不是太多;邓华玉和王瑞梅是女孩,做起作业来细致到精雕细刻的地步,但也总能在一个小时完成。这样,晚自习那两三个小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在做别的事情。 0
最先耗费我们时间和精力的,是“创造光明”。也许是电力资源还不太丰富,也许是照明设备还不太完善,我们教室又不是学校重点供应的对象,因此停电的情况总是隔三差五地发生,这时就需要点蜡烛。但学校还没有想到给我们配发蜡烛,大家只能去校外的小店里购买,可能是女孩子更害怕黑暗,也可能是她们更需要在烛光下完成一天的作业,因此,买蜡烛的活几乎全被她们包了。 0
有了蜡烛,点上一根,却只能照亮很小的一个空间,最多够三个人写作业之用;两个女孩好像谁也不愿意占谁的便宜,两个小小的亮点总是如期在教室里出现。尹红松有点皮,一会儿去邓华玉那借光,一会儿去王瑞梅那搭座,如其说是做作业,不如说是在玩儿;罗永中比较老实,总是从一而终,开始时,他总是借王瑞梅的烛光,后来也许有人说过什么,他隔上两三次,也会围着邓华玉坐一坐;我的孩子心性一直没有长大,对女孩倒是有一种朦胧的亲近渴望,但传统教育要求我的却是疏远她们,大多数时候,我总是坐在光晕的最外围,默默地思考着什么,或者抓着一本课外书,利用微弱的光线一目十行地阅读。 0
即使在有电的时候,教室里唯一的大灯泡却老是和我们开玩笑,总是时亮时不亮。我们还没有足够的物理知识,接触电灯也是来到花园中学之后才开始的,根本闹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0
不过,经验是摸索出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我们找到了对付这个灯泡绝招——晃动,只要它突然熄了,大家的第一反应便是走近前去,站到桌子上(灯泡挂得太高),用手轻轻地摇晃一下,它准会亮起来。 0
最开始这么做的时候,由于对“电”的害怕,我们都是胆战心惊的,生怕被电倒;后来,大家都觉得这样很麻烦,又想出了新的办法,不用爬上桌子,只需用力吹一股风,十有八九也能让它“起死回生”。 0
当然,无论是摇还是吹,都不需要女孩子动手动嘴,我和尹红松也多是做看客,有罗永中这个天生的劳动力在,大家只要睁着眼睛等待就是了。 0
接着用来打发时光的,是“修围城”。这个围城,既不同于钱钟书先生浓墨重彩所描摹的那一个,也不同于如今大街小巷甚至漫山遍野全民皆修的那一种,是我们围着电灯泡用各自的桌椅搭成的。 0
由于教室里只有一个灯泡,而我们平时上课的座位又分布在各个不同的位置,到了晚自习,就必须把灯泡底下别人的桌椅移开,再把自己的桌椅移到附近的地方,自然形成一座“围城”。 0
因为是住校,一任书本作业都放在课桌上,移动桌椅并不简单,首先要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或者挪到别人的桌子上扛着空课桌走,或者两个人小心翼翼地抬着放有书本物品的课桌走。 0
到了灯泡底下,桌椅怎么围也会有一番不见硝烟的战争,和点蜡烛的时候不同,这当儿两个女孩难得的保持一致,她们总是能提前把桌椅搬到最佳取光的位置,等我们想起要搬的时候,只能退而求其次。 0
没几天,这种形势却被无情的自然打破了,由于连着下了几天雨,学校后面的山体有一部分塌方,将雨水通道堵住了,我们的教室恰好在临后山的转角位置,无处排泄的雨水居然慢慢浸了进来,教室里漫了一层浑黄的泥水。两个女孩子一怕弄脏了鞋子裤子,二怕书本物品掉到泥水里,不敢自己搬动桌椅,只能求助于我们;罗永中这一回出乎意料的没有答应她们的软语相求,眼看着我们几个男孩可以占一回好位置了,尹红松却中途变节,先帮王瑞梅把桌子搬了过去。 0
还有一项亘古不变的活动,就是“讲白话”,用后来风靡全国的时髦语言描述,也就是“聊天”。无论作业是否完成,无论光明是否来临,也无论围城是否建好,大家总能见缝插针,天南海北地讲起来。没有固定的话题,也没有固定的讲话对象,有时两个人悄悄私语,有时三五人大声讨论,大山深处与丘陵起伏地段不同的风土人情,男生与女生不同的思维方式,惯于用脑者与长于体力者不同的处世方法,就这样无顾忌地坦露出来。 0
 
 
目录

评论 0

阅读设定

文字大小
-
18
+
  • Amy
  • Mary
  • John
  • Smith
  • Ed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