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虽被迫交出了秦王府兵符,但他怎会轻易坐以待毙。回到府中,他立刻召集了房玄龄、杜如晦(此时二人虽被贬,但仍秘密与李世民保持联系)、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一众心腹,在密室中商讨应对之策。密室中气氛凝重,烛火摇曳,众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忧虑与不甘。
“如今兵符已交,我们在军事上的优势大减,大家可有什么办法扭转局势?”李世民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过,焦急地问道。
房玄龄沉思片刻,率先开口:“殿下,如今明面上我们不能再大张旗鼓地扩充军备,但可以暗中行事。我们可以利用殿下在军中的旧部,秘密联络他们,让他们暗中储备兵力,等待时机。”
杜如晦点头表示赞同:“没错,殿下在军中威望极高,那些旧部对您忠心耿耿,只要我们一声令下,他们定会响应。另外,我们还可以在终南山等地秘密藏匿私兵,以备不时之需。”
李世民听后,微微颔首:“此计可行,但一定要小心行事,绝不能让李建成和父皇察觉到一丝一毫。一旦走漏风声,我们都将万劫不复。”
于是,李世民立刻着手安排。他让长孙无忌负责联络军中旧部,暗中告知他们目前的局势,并传达自己的指令:让他们表面上服从朝廷的调遣,暗中则抓紧时间训练士兵,储备粮草和兵器。这些旧部们对李世民忠心耿耿,纷纷表示愿意听从他的安排,随时准备为他效力。
而尉迟恭则带领着一批亲信,前往终南山。他们在终南山深处找到了一处隐蔽的山谷,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尉迟恭指挥士兵们在这里搭建营帐,藏匿兵器和粮草,同时开始秘密训练私兵。为了避免引起他人的注意,他们每次行动都选择在夜间,而且尽量减少人员的往来。
在秘密筹备军事力量的同时,李世民也没有忽视朝堂上的局势。他知道,仅仅依靠军事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政治上争取更多的支持。于是,他派了一些能言善辩的心腹,去联络朝中那些对李建成不满的大臣。这些大臣们有的是因为看不惯李建成的专横跋扈,有的则是担心李建成登基后会对自己不利,在得知李世民的意图后,纷纷表示愿意在暗中支持他。
然而,李世民的行动还是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李建成在朝堂上有许多眼线,这些眼线时刻关注着秦王府的一举一动。很快,就有人将李世民可能在暗中联络旧部和藏匿私兵的消息报告给了李建成。
李建成得知后,心中有些吃惊,毕竟历史上似乎没有李世民驻兵终南山的事情,或许是史书上没有记载吧!他立刻与李元吉商议:“李世民果然不甘心失败,竟敢暗中做出这些举动。若不及时制止,将来必成大患。”
“大哥,李世民如此大胆,我们绝不能放过他。我们可以将此事告知父皇,让父皇下令彻查。”李元吉恶狠狠地说道。
李建成却摇头道:“不可。如今我们没有确凿的证据,若仅凭这些传言就向父皇禀报,父皇未必会相信,反而可能认为我们是在故意陷害他。我们必须先收集到足够的证据,再向父皇发难。”
于是,李建成一方面加强了对秦王府的监视,派了更多的眼线去打探消息;另一方面,他决定从另一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削弱李世民的势力。他在朝堂上联合一些支持他的大臣,再次对李世民的亲信进行弹劾,试图将他们全部赶出朝堂,让李世民孤立无援。
在李建成的打压下,李世民在朝堂上的处境愈发艰难。他的一些亲信被弹劾下狱,还有一些则被迫辞官回乡。但李世民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知道,这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斗争,他必须坚持下去。
此时,李渊也察觉到了朝堂上的暗流涌动。他虽然不知道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具体在谋划着什么,但他能感觉到,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为了稳定局势,他决定加强长安城的防备。他下令让禁军加强巡逻,严格盘查进出城门的人员和车辆,同时还增加了皇宫的守卫力量。
“朕绝不能让大唐的江山陷入内乱,无论谁想谋反,朕都不会姑息。”李渊在朝堂上威严地说道。
李世民得知李渊加强城防的消息后,心中明白,自己的行动必须更加谨慎。他和他的谋士们日夜商讨,不断完善计划,等待着那个可以扭转局势的时机。
而李建成也在等待着那个时刻。他表面上企图抓住李世民的把柄,一举将对方彻底打倒。实际上是逼迫李世民铤而走险。
这场权力的博弈愈发激烈,双方都在暗中较劲。但李建成相信,最终的胜利会属于自己。而大唐的命运,也掌握在他手中。
评论 0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