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書 Inktalez
上初中了,课程一天天多起来,学校里时间很紧,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可我喜欢读各类杂书的习惯却没有改变,总是见缝插针想办法,久而久之,找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走读之路”。
从我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走,前面经过长塘冲、沅溪口院子那一条走的人多,同学伙伴们在上学和回家的路上都扎堆行动,打闹总是免不了的。我是一个动起来“行如风”的人,小学时就做过官封的“路队长”与民选的“野司令”,在这条路上似乎更有用武之地。刚开始上初中的时候,也确实如此,我大多时候选择的都是这么一条正统而又充满玩闹的“大路”。
后面那条经过三个大小山头、一条田垄的路,走的人少,大多时间要穿行于山间小路,或者在林子里没路的地方踩出一行行脚印,往往会有孤寂、害怕的感觉伴随,我开始总是轻易不想去尝试。
可是正因为走的人少,却是一个读课外书的好去处:有一回,我走在这条路上,掏出书包里同学讲好到校就要还给他的一本连环画,抓紧最后的机会囫囵吞枣地看完之后,从此渐渐爱上了这样一种方式:几乎每次上学或者回家,只要书包里有“粮食”,我就会一个人走上这条僻静却别有趣味的“小路”。
这条路是那样的适合做“走读之路”,穿行在林间小道上,不用担心脚下会有小石头或者垃圾什么的绊住自己的脚步,即使是捧着一本课外书,眼睛始终停留在字里行间,脚下只是机械性的移动,也很少有摔倒的机会。
偶尔,眼看着脑袋就要撞上那一棵棵小树了,身体却仿佛奇迹般反应过来,硬生生或左或右移上一尺两尺,什么事故也不会发生。
天长日久之后,一走进这些林子,脚步就像事先丈量好的,不紧不慢,配合着看书的节奏,除了眼前的书和心中的路,世间万物仿佛全部让道隐去,直至走近学校前的马路或者走完屋背后的那个小山头。
找到了“走读”的好地方,受课业和农活的限制,时间仍然是那么不够用,迫使我在读这些书的时候,只能采取最快速的浏览方式。
一目十行的结果,除了让自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书本的大概和核心之外,也促长了“不求甚解”的劣习,从来不曾深入细致地品读,以致现在回想起来,都记不起在这条“走读之路”上,到底读了一些什么东西。
长期“走读”,影响了我的学习习惯,很多东西,老师只是提起一个头,脑海里有了那么一个印象,就以为自己知道了、掌握了,其实真到用的时候,却无法轻松地从大脑中调取相应的知识。
这些知识,如果是粗浅的运用,我还能像小学那样迎刃而解,还能风光一时地占据着“优秀学生”的宝座,而一旦需要更深、更广地使劲,“一知半解”的问题就暴露无余了。
虽然这段“走读之路”,既没有为自己创造什么能够记忆得起的奇迹,反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习惯,甚至因此束缚了自己求得更大发展的脚步。
但是,我并不后悔当初走过这么一段山间小路、人生小路。
评论 0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