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野草 36: 第36章 袖珍中学
0%
墨書 Inktalez
1981年秋,我进入炉子中学,开启了自己长达八年之久的中学生涯。 0
炉子中学是一所袖珍中学,它的前身是文革时期西中公社办的一所“五七中学”,原来只有一横一直两排平房,均为砖木结构,特别是那一直排的后勤、杂务用房,居然是“五七中学”的师生们自己采制的土砖房。我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私自逃工到高沙玩,曾经到这个学校短暂停留,当时学校有三个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带领我们去高沙的刘长顺就是其中的一名。 0
到我们入校的时候,学校有了一些改观,在那一横排平房的后面,又修了一排两层的楼房,这样总算是像一个中学的样子了;学校的班级也有了扩展,说是每个年级要办两个班,因为我们是扩校后的第一届,全校当时实际只有四个班。 0
 
虽然文革已经结束好长一段时间了,但学校仍然坚持着“学生自力更生”的传统,我们报到的第一天,老师就组织各班的同学,到新分的教室里去“擂地板”。 0
面对泥土混合着少量石灰、砂子的教室地面,拿着老师分发的各类平整工具,大家有的用锄头把地面初步刨平,有的用木锤使劲地锤打和碾压地面。整栋教室唯一的高级工具“抬杠”,则由几个身材高大的同学,在班主任刘兴水的指挥下使用。只见他们随着刘老师的号子,一会儿把抬杠扬起一两尺的高度,一会儿又统一放手,让抬杠稳稳地砸在地面上,留下一个个深深的印痕,从而把泥地“擂”结实。 0
算上炉子中学,西中公社当时有两所中学,公社所在地的西中中学,我在小学参加比赛时去过,房子虽然也多是平房,但比炉子中学多了很多,地面都是三合土擂实的,平整又结实,条件比炉子中学要好太多。 0
 
这一回炉子中学新扩校,公社领导实行了“平衡”政策,把邻近的伟胜、炉子、木井、大州等四五个大队的生源全部划来。所以我小学时的同学,能够升学的如同院子的堂兄弟拥军、德锋,隔壁石宝冲的刘大寨、付召云,长塘冲的刘长河等,都进了炉子中学继续做同学。而原属桂花大队的同学,全部分配到了西中中学读书,从此几乎“天各一方”,很少和他们见面,也很少有他们的消息。 0
炉子中学虽然袖珍,在校的班级甚至没有我们原来的桂花小学多,但地方却也不小,它处在一个稍平整的山坳上,周围的山林虽然没有写上学校的名字,却可以任由师生们自由地使用,或歇息打闹,或静坐读书。 0
最让人高兴的是,学校没有修建围墙,两排教室的后面,还有一个原来“五七中学”用来“和社会、农村打成一片”的果园,种满了鹅梨、柑桔、茶叶等各种植物,偶尔嘴馋了,趁老师不注意,三五个同学互相掩护着,便可以摘一堆躲起来大吃一通。 0
 
正因为就近入读,炉子中学离我家只有两华里左右的路程,甚至比原来的桂花小学还要近一点,再加上年龄一天天长大,我再也不是那个害怕行走滑溜小路的孩子,步子也比以前拉大了一些,上学的路走起来便轻松了许多。 0
当然,“条条道路通罗马”,而且“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上中学的路,就被大家“踩”出了自然而然的两条: 0
第一条是出家门直行,临近竹山湾老院子时右转向长塘冲,穿过整个长塘冲院子,再从当时全大队最好的“蜜糖井”边过田垄,穿过沅溪口院子,沿着一条小水渠,直达学校前面那条一天才通一次客车的低等级马路,便可望见自然生长的草坪兼操坪,接着进到自己的教室。 0
 
这条路大部分行走在田垄之间,路就是田塍,田塍就是路。在农村孩子看来,田塍很好走,路边是青青的小草和或绿或黄的庄稼,路中是坚实的黑土,就是路幅窄了一点,很少有超过三尺的地方,不是乡间的农民出身,走在这种路上可能会有“走钢丝”的感觉。 0
这条路也是大人们走出院子时经常选择的路,一路上同行的人不少,唯一的不便是碰上久雨不晴的天气时,有几处行人较多的田塍会变成一滩滩泥泞地,即使穿上深筒雨鞋,也难寻得到下脚的地方,若是夏天,打惯了赤脚的我们倒可以取下简陋的鞋子直接前行,若是冬天,就只能敬而远之了。 0
第二条是出家门便右转,穿过屋后的小山,再穿过黄冲边上一个更小的山头,从栗谷塘院子的边上过一条田塍,然后爬一个稍大的山头,这座山一上一下爬完了,也就到了学校前的马路边。 0
 
和前一条不同,这一条路几乎全部是山路,虽然我们属于丘陵地带,山不是十分的高大和幽深,树木也不是特别的密集和伟岸,但山间并没有现成的路可走,而且行走的人不多,很难得碰上有伙伴同行。 0
下雨天,山路虽不至于泥泞,却总是滑溜无比,一不小心就有摔倒的可能。更麻烦的是,过栗谷塘院子的时候,路边的几户人家都养着十分凶恶的土狗,听到有人经过就会汪汪地叫个不停,有时还会追出来咬我们的裤脚。 0
因此,没有特殊情况,我选择走这条路的时候并不太多。 0
 
 
目录

评论 0

阅读设定

文字大小
-
18
+
  • Amy
  • Mary
  • John
  • Smith
  • Ed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