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如旧,范阳城内灯火通明。安禄山与李太白二人,依旧在书房中深谈。窗外,秋风吹动,带来阵阵凉意,却吹不散屋内二人心中的热血与壮志。
“禄山兄,如今我范阳势力初显,但仍有诸多难关需我们共同面对。”李太白眉头紧锁,声音中带着几分忧虑。
安禄山轻轻一笑,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太白兄,你我一路走来,历经风雨,何惧眼前这些挑战?只要我们智计连施,定能化险为夷。”
“哦?禄山兄已有妙计?”李太白眼中闪过一丝好奇。
安禄山微微颔首,缓缓道:“如今我们虽已有一定实力,但要想在唐朝这大舞台上立足,还需借助外力。我欲派人游说周边势力,争取他们归附我范阳。”
“此计甚妙!”李太白拍案而起,赞道,“禄山兄果然深谋远虑。只是,这游说之事,需得口才好、智慧高之人方能胜任。”
安禄山沉吟片刻,道:“我范阳城中,正有一人堪当此任。”
“哦?何人?”李太白好奇地问道。
“此人姓郭,名子仪,乃我军中一员猛将。然其不仅武艺高强,更兼口才出众,智谋过人。我曾见他与人辩论,口若悬河,舌战群儒,令人叹为观止。”安禄山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
“郭子仪?此人我亦有所耳闻,确是一员不可多得的人才。”李太白点头赞道,“那禄山兄打算何时派人前去游说?”
“事不宜迟,明日我便让郭子仪启程。”安禄山果断地说道。
次日清晨,郭子仪便带着安禄山的亲笔书信,踏上了游说之路。他先是前往邻近的幽州,拜访了当地的守将史思明。史思明原本对范阳城抱有疑虑,但听了郭子仪一番慷慨陈词后,不禁对安禄山刮目相看,最终决定归附范阳。
随后,郭子仪又前往了并州、朔州等地,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成功说服了当地的官员和将领归附范阳。他的游说之路越走越顺,范阳的势力也在不断扩大。
数月后,郭子仪带着满载而归的喜讯回到了范阳城。他向安禄山和李太白汇报了自己的成果,并得到了二人的高度赞赏。
“子仪兄此行功不可没!”安禄山站起身来,向郭子仪深深一礼,“有了你的努力,我范阳势力得以迅速扩张,真乃我范阳之幸也!”
郭子仪谦虚地摆了摆手,“禄山兄过誉了。我能有此成就,全赖禄山兄和李太白兄的英明领导。我只是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而已。”
“子仪兄谦虚了。”李太白笑道,“你的智慧和口才,乃是我范阳之福。今后我们还需共同努力,将范阳城打造得更加繁荣富强。”
“正是如此!”安禄山也笑道,“如今我范阳已有诸多盟友归附,我们需得善用这些资源,共同抵御外敌。”
“禄山兄所言极是。”李太白点头道,“接下来我们该如何行动?”
安禄山沉思片刻,道:“首先我们要巩固与盟友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派遣使者前往各地,与盟友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我们也要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范阳城的综合实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手中的资源发展经济。”李太白补充道,“只有经济繁荣了我们的势力才能更加稳固。”
“太白兄所言极是。”安禄山点头赞道,“我们可以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同时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的品质。此外我们还可以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吸引更多的商人前来范阳城交易。”
“好主意!”郭子仪也赞同道,“如此一来我们范阳城的经济便能得到迅速发展同时也能增强我们的经济实力。”
“那我们就按照这个计划行事吧!”安禄山果断地说道,“太白兄和子仪兄你们就分别负责经济和军事方面的事务吧。我会全力支持你们的行动!”
于是三人分工合作共同推动范阳城的发展。在他们的努力下范阳城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军事力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他们还与周边势力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共同抵御外敌的入侵。
随着时间的推移范阳城逐渐成为了唐朝北方的重要势力之一。安禄山、李太白和郭子仪的名字也在朝野上下传为了传奇人物。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满足而是继续加强自己的势力建设不断壮大自己的军队和经济实力。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等待着他们……
评论 0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