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野草 31: 第31章 妈妈的新工作
0%
墨書 Inktalez
从黄土矿回来不久,妈妈也要换新工作了。 0
从我记事开始,妈妈就一直在乡下当农民。但妈妈是1966年高中毕业的“老三届”,在我们生产队,甚至整个大队的农民中都属于最高学历,她的工作有过很多次变动。 0
听妈妈说,她们毕业那一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并没有像以前的同学那样领到正式的毕业证,而是留在学校等待分配。期间她所就读的洞口县第三中学老师力量严重不足,她和一些成绩优秀的同学就客串起初中部的老师来。随着运动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刻,害怕被斗争、受牵连的妈妈没有坚持下去,而是回到乡下老家务农,直到1969年初从唐家寨嫁到我们竹山湾,继续修理地球。 0
 
有过当老师的经历,妈妈此后多次成为区里五七中学、公社初级中学、大队联合小学的代课老师、民办老师。但不知是何种原因,她的老师工作总是不长久,每次最多半年,有时两三个月就再次回到家里老老实实当农民。爷爷奶奶告诉我,是大队的一些领导干部搞小动作,借口我们家里已经有一个吃国家粮的爸爸了,说好事不能全让我们家占着,总是在关键时刻卡脖子,彻底抹杀了妈妈成为正式老师的希望。 0
在生产队当农民,妈妈显得有点鹤立鸡群,她的能力不仅仅是所有的农活都拿得起放得下,更体现在她有强过一般人的计算、逻辑、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虽然大队有人卡着不让妈妈成为脱产的正式老师,生产队却没有让妈妈的才能荒废,她先后担任过青年队长、记工员等生产队领导职务。 0
生产队的记工员,虽然严格说来不算领导,但既需要公正办事,又需要牢牢记住每一个人每天做了什么事,做了多久事,还要在每一个月对每一个农民的工分进行累加,每年进行总决算。当时没有计算器,全生产队连算盘都只有一个,记工分全靠心算和笔算,一般人确实承担不了。 0
 
担任记工员,仍然要像其他人一样每天出工做活,等大家放工回家了,妈妈就会凭记忆把全队农民的工分记在一个大记录本上,等于每天要增加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工作量,而做这份额外工作,最初是没有报酬的,后来才按月加记20分工分作为补偿。 0
这一次,妈妈迎来了一项新的工作——当接生员。 0
农村妇女生小孩,以前并没有专门的接生人员,大多是当婆婆的帮媳妇烧一锅热水,准备一些包裹孩子的衣服被褥了事,有的甚至是产妇自己一个人忍着疼痛打理;只有碰上难产,才会跑去请一些年长有经验的老人充当“稳婆”,许多待产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婴儿因此失去了生命。 0
 
到了新中国,每个大队都配备了一个接生员,平时像其他人一样出集体工,哪家妇女怀上孩子了,家里人向接生员报个信,她抽时间去查着和询问一下情况,推算出大教的临产日期,嘱咐一些注意事项,让家属等某个时候出现某种症状了再来就一声,然后带着接生的器具去那家。 0
承担这份工作,生产队会统一计算一些工分,产妇家里也会送一些小东西以示感谢,并没有别的什么报酬;而让妈妈担任接生员,除了她文化水平高的因素外,主要原因是原来的接生员年纪大了干不动了。 0
要担任接生员,首先要到县医院接受一段时间的培训,妈妈把我们兄妹几个托付给奶奶照看,背着沉重的行李出发了。她到底学习了多久,学习了什么,我们无从得知,反倒觉得妈妈不在家,头上少了一个紧籀咒,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培训之后,妈妈又在公社卫生院跟了一段时间的班,然后回到大队正式承担起接生员的职责。 0
 
从此以后,妈妈经常会在晚上收工以后到大队其他院子里去,大部分是去巡查,原来的接生员年纪大不愿意走动,有乡亲怀孕了,产前最多去瞧一瞧,然后必须等家属来喊才会去接生。我妈妈新接手,既有新手的生涩,更有新手的热情,只要哪家有怀孕的妇女,她完全按照接生员规范,至少每个月去探访一次,遇到胎位不正、孕妇身体不适等情况,两三天便会跑一次。 0
妈妈热情地奔波,弟弟这时候跟着爸爸在绥宁读小学,家里只有我带着年幼的妹妹,特别是我家的房子建在山边,后山时时有各种响声,心里总是十分地害怕,只能早早把大门紧紧地关好,做好家庭作业呆呆地等待妈妈早一点回家。碰上哪个孕妇要生产或者情况比较复杂的日子,妈妈可能会忙到半夜三更才回来,我甚至会坐在凳子上睡觉了都不知道。 0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妈妈的接生工作越来越熟练,全大队的老年妇女和孕妇、产妇都交口称赞的时侯,她却生出了一种莫名的害怕:因为接生和巡查工作大部分要在晚上收工后进行,而我们的家乡是典型的丘陵山区,每次出去必须经过大大小小的山丘,其中有不少地方显得偏僻阴森,虽然作为一个接生员,说起来是见惯了死,掌握了生,妈妈却一直对鬼神之说心有余悸,总害怕那个坟堆或哪个角落里蹦出一个鬼魂来。这个时候,我被赋予了“驱鬼”的重要角色,妈妈每次出去巡查,都会把我带上,说是小男孩阳气高,孤魂野鬼们见了都会躲着走。 0
 
过了大约两年,妈妈的接生员升级成为半脱产的“赤脚医生”。以前,我们大队只有一个赤脚医生,就是那个曾经启发我自制钢笔的堂舅邓集松,可能是实在忙不过来,也可能是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提高,看病就医的要求也增加了,或者是上面县里和公社有硬性规定,已经具备初步医学知识与接生技术的妈妈是当然的人选。 0
成为赤脚医生的历程和当初成为接生员没有太多的区别,只是培训和跟班学习的时间更长一点。成为赤脚医生以后,妈妈的工作却真正地有了大的变化,因为这项新工作是半脱产的。大队有一个医务室,最初设在对门院子,这时已经搬到长塘冲院子的生产队队部。 0
长塘冲中间有一个大晒谷坪,西面是一口山塘,南面是几座民房,也是我们院子往长塘冲院子的必经之路,北面是生产队的仓库,东边一溜平房,大队代销店、医务室、碾米房都设在这里。 0
 
妈妈成为赤脚医生后,这里就是她的工作场所之一,除了农忙季节,她每天都要到这里来,或者坐堂等待病人上门,或者背着一个药具箱跑到大队的某个院子去为农民诊治疾病,有时还会带着一个个袋子,跑到远远的大山里去采挖各种草药。 0
妈妈的这项新工作,一直持续了很多年,后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她仍然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医生。直到乡村医疗基本私有化之后,她为了避免和亲友竞争,才放弃了这项工作,只是偶尔为自家的鸡鸭等小动物喂几粒药打几针疫苗。 0
 
 
目录

评论 0

阅读设定

文字大小
-
18
+
  • Amy
  • Mary
  • John
  • Smith
  • Ed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