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何舟的解释,高育良既没说信,也没说不信,仿佛毫不在意这个问题一样,可何舟清楚,师徒关系的裂痕,已经出现。
只不过,双方彼此都默契地暂时撇开嫌隙,选择继续合作下去罢了。
对于高育良而言,祁同伟是他的得意门生,只要这个关系还存续,那么祁同伟身上属于他的印记就永远不会消失,并不是什么外人的简单示好,就可以改变的。
而对何舟而言,也是如此。
高育良对他有知遇之恩,擢拔之恩,乃至点拨之恩,是他进入政界的领路人,前行的灯塔,自己不能不报。
这既是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也是从政的一个必要规则,哪怕自己在政见、站队上,无法保持与高育良亦步亦趋,但最起码也要维持必要的亲密关系。
就如同,电视剧,无论是高育良还是李达康,都不约而同的与赵家保持友好关系一样。
难道他们不知道赵瑞龙坏事做尽么?
自然是知道的。
你问为什么他们既不选择举报,也从未想过伸张正义,自始至终做得最严厉的态度,也仅限于李达康顶住压力,不给赵瑞龙批建月牙湖美食城的程度。
这里边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赵立春对李达康而言,有着知遇之恩,擢拔之恩、乃至点拨之恩。
这份恩情,是相当厚重的。
假如不是李达康一开始就被分配到赵立春身边当秘书,得到了赵立春的赏识和看重,以他的性格,惹出来的那些麻烦,早就够他喝一壶的了,如果没有赵立春力保他,可能他早就被停职回家卖红薯了!
为什么在金山县修路的时候,李达康惹出了人命官司,易学习会选择主动为李达康背锅呢?
这究竟是否像外界猜测、想象的那么单纯呢?
这究竟是否存在赵立春为了力保李达康,而对易学习进行了某些政治施压呢?
三者之间的关系,外人不得而知,但不得不说,这种可能性其实也是存在的。
易学习深知自己草根出身,而李达康则背景深厚,得到赵立春的看好,倘若自己情愿顶锅,不仅可以得到李达康的感激,也许还有极小的可能性得到赵立春的好感。
与其被动背锅,还不如主动背锅。
这就是易学习的选择!
然而可惜的是易学习的盘算,只成功了一半,金山县的道路交通规划,的确是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但无论是李达康,还是赵立春,都令他失望了。
赵立春也就罢了,人家是大人物,记不住他一个小卒子,情有可原,但李达康的态度,就有些看不明白了。
谢意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甚至口头上也是提也不愿多提。
他其实是知道易学习的情况的,但二人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李达康既不去见易学习;而易学习二十年不挪窝,也没尝试去李达康那里走动走动,这实在是太怪异的。
这简直就是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说易学习是自愿顶锅,总让人觉得有点别扭。
这并非无端的猜测。
其中一个最耐人寻味的问题,就是穷得叮当响的金山县,大肆修路的资金,到底打哪儿来的问题。
金山县自身的财政肯定拿不出来,这笔拨款很可能是来自于市里、省里的支持。
而李达康到金山县的时候,其实易学习已经在金山县当了好几年的一把手了,县交通规划做得很漂亮,可一切都还停留在纸面上。
结果李达康刚赴任不久,大笔的资金立即到位,让他有火速推进修路计划的底气,迅速取得丰厚政绩的资本......
这要说不是赵立春的手笔,在大力栽培李达康,怎么可能有这种好事儿落在他的头上。
而李达康的问题,不过是少年太过得志,急切的想要做出成绩,一致显得有些轻浮,这才栽了大跟头。
而把他从坑里拉出来的,易学习其实只是一个,赵立春才是关键。
否则的话,发生这么大的岔子,绝不可能说易学习一个人顶锅就完事了,追究的必然是整个金山县领导班子的责任,李达康作为二把手,必然也在重点追责范围之内。
然而,在赵立春的干扰之下,只追究了易学习这个‘首恶’。
李达康不说全无追责的程序,但也属于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不仅没丢官帽子,还顺利地继续主持修路工作。
等修路工作结束了,李达康立马又因为‘政绩斐然’,得到擢升,迅速进入更高的平台工作。
可以说,李达康的仕途,在这是事故中受到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而赵立春的做法,也不是有权任性,这归结起来只能说是以权谋私。
评论 0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