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野草 18: 第18章 课外读物
0%
墨書 Inktalez
我所处的小学时代,是一个读物十分缺乏的时代。 0
此前,浩大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封锁了大多数的人文作品;当时,无论家庭还是学校,刚刚走进“又红又专”的思维,对小学生读课外书,一般人都是持反对的态度。因此,要读课外读物,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 0
我是一个例外。也许是母亲并没有被当时的改治运动成功洗脑,仍然保持着一种传统的教育理念;也许是父亲早在文革启动前已经接受了基本的师范教育,对民国时期的“阅读教育”仍然有所推崇;也许是我自己不求甚解,单纯的课本已经无法满足蓬勃的求知欲。总之,我从进小学的第一天起,就与课外读物结缘了: 0
 
属于我自己的固定的课外读物有两种,《儿童时代》和《年文艺》,这是在外县任中学校长的父亲专门为我订阅的刊物。在我的记忆里,这两种读物并不是可时出现的,一、二年级的时候,陪伴我的是《儿童时代》,图画的内容明最多过文字,充分考虑了小孩的认知水平与阅读兴趣;三年级时,《少年文艺》便开始登场了,中间的图画非常少,好像只有偶尔一两幅插图或者栏花之类,文字的内容则日益增多,文体也涵盖了童话、散文、诗歌,间或也出现一点小说。 0
其实,对于以上两种读物的具体内容,我能牢牢记住的并不多,但正是它们,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文字与想象的窗户,引领我走进了一个自己从来未曾经历的世界。 0
《儿童时代》到手不久,我就碰到了一个令人浮想连翩的故事:在古老的格陵兰岛上,有一个身体强壮、力气巨大的孩子,父亲出海捕鱼后再也没有回来,他瞒着母亲,偷偷地准备了船只和一些出海的用品,独自一人踏上了寻父的路途。中间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父亲,倒是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0
 
故事结尾是这样一个场景:岛屿周边的海域已经结冰,孩子要到一座山上去寻找,可是山上总是不停地滚下一块又一块巨石,他只能推开一块又一块,永远地、不停地行动,却没有回头走那条因结冰而可以直接回家的路。爸爸在指导时告诉我,应该从中学习他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但真正让我醉心的,却是那些岛屿与大海的壮阔画面,以及当时少有的丰富色彩,最多加上孩子寻找父亲(或者说生命之根)的一种潜意识。 0
看《少年文艺》的时候,我闹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笑话:当时的中学已经开设了英语课程,农村的孩子初学英语,总喜欢用接近其发音的汉字来标注。我们这些小孩子们也从读中学的大孩子嘴里听到了“浸死一个卖布的(This is my book)”之类的说法。生活马上体现在了书上,有一期的《少年文艺》出现了这样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个孩子给一连串英语单词标注了汉字读音,一共有二十来个,结尾的几个分别是“巴腿(but),饭吃得太饱(vegetables),哎(I),哟(you),胃痛死(windows),活该(ok)!” 0
这个故事马上通过我的口在全体同学生传播开了,始作俑者的我,又把这个故事卖弄给好不容易回家的爸爸听。正巧那时爸爸胃痛得紧皱着眉头,妈妈为此把我狠狠地揍了一顿。 0
 
《儿童时代》和《少年文艺》之外,爸爸还给我买了一本《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是一本科幻作品,对于孩子更多的是起了科普的作用,中间的不少幻想,在不久以后的“未来”,慢慢变成了现实。 0
当然,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课外读物就是“小人书”,或者叫“连环画”,这种小开本的图画书,每个页面有一幅场景图,再加上几十个文字作说明,前页与后页情节相连,叫它“连环画”确实形象而又逼真,我们更愿意叫它“小人书”,一是因为中间的人实在太小,二是它仿佛专门供给我们这等小孩子来看。 0
那时侯,“小人书”出得比较多,内容也比较广和杂,主要是历史故事和战斗故事,价钱也就几分钱一本,很受孩子们欢迎。我的家庭,虽然这种书只要几分钱一本,却不支持我去买它们,因此我只好向同学们借阅,好在我看书特别决,只要哪个同学有了一本新的“小人书”,我借上三五分钟,就能囫囵吞枣地看完,大家也乐得满足一下我这个“书虫”的食欲。 0
 
除了上面这些比较接近孩子兴趣的读物之外,或许是我阅读的速度太快,或许是可供小孩阅读的读物太少,又或许是冥冥中自有定数,我又开始读起一些其他的闲书来。 0
首先进入我视野的是爷爷房里那一套红色的《毛泽东选集》,它闯进我的世界实在是偶然中的必然,因为当时可读并允许读的书实在不多,偏偏爷爷又是一个基层干部,有这么一套书摆在那里,而且,中间真正段引我的,便是其中的“注释”部分,那里面有一个个成语的解释与来源,还有一次次战役的过程与结果,正是受这本书的影响,我养成了一个特殊的阅读习惯,总喜欢读正文之外的注释,有一种寻根问底的趣味。 0
接着进人我阅读范围的,是刘大医生家的藏书,那时他已经把房子建在了我们家斜背后,他家里有很多的各种各样的书。刘家几代亦医亦懦,即使在受压制的年代,仍然存留下来了这样一些书籍;而当时在农村里呼以唤雨的家庭里,却最多只有几本“小人书”外加一套《毛泽东选巢》。 0
 
刘家的书,基本上是祖上积下来的,有经典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有几乎全部的二十二史,还有很多的中医书籍。这些书,大多数是繁体字印刷的,应该是民国时期的版本,好在我那时已经学会了查字典,便陆续蚕食了其中的大部分。 0
我一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即使艰涩如诸子及《汉书》,也能饥不择食地看下来,却偏偏对集中华经典之大成的《红楼梦》怎么也读不进去。后来,刘家的那栋泥砖房,不知什么时候轰然倒塌了,连瓦砾一堆都慢慢变成了种菜的沃土;他家的藏书,也就湮灭在时间的流水里,不曾泛起任何一个泡泡。 0
 
 
目录

评论 0

阅读设定

文字大小
-
18
+
  • Amy
  • Mary
  • John
  • Smith
  • Edward